4月12日,济南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15名政协委员围绕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完善城市功能、创新社会管理等重大问题,展开大会发言,提出一系列具有建设性、前瞻性的理念和建言,为济南的发展贡献智慧。
战略规划
打造航空城 发力高端航空港经济产业
2014年3月,济南正式启动航空城规划建设,依托遥墙国际机场这一资源优势,加快航空城建设。民建济南市委员会表示,这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市东部新区功能,打造新兴产业孵化发展的强大平台,更有利于我市融入全球产业体系,让临空经济起飞。
济南位于我国南北向京沪运输大通道和东西向青岛到拉萨运输大通道的交汇处。济南机场是山航、东航和深航的基地机场,计划到2020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6万吨,为临空经济提供人流和物流支撑。
民建济南市委员会建议,建立省、市、区共同参与的航空城管委会,推动临港经济开发区与空港产业园整合,实现区划、规划、建设“三统一”,逐步形成独立行政 的航空城新区。明确产业定位,打造临空经济新引擎。借鉴国内外临空经济发展经验,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基础,首先重点发展航空运输、航空物流、高端制造、商务 休闲、临空型现代农业等产业。条件成熟后,学习借鉴上海的经验做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济南航空城自贸区。
营销泉城
像一流企业营销产品一样营销“天下泉城”
“泉”和“泉城”过去与现在是,将来也应是济南认同度、辨识度、综合度最高的城市品牌。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认为,应将“天下泉城”作为我市长期、综合、 顶端的城市品牌。“天下泉城”是景物品牌、旅游品牌,更是济南人的品牌,当前十分需要一个战略性的顶层设计。
据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济南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43位,比上年下滑两位。这说明我市的城市营销较成都等国内先进城市有很大差距。
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建议,要像一流企业营销产品一样营销“天下泉城”,建立和完善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提炼和运用城市文化元素,制定城市广告用语和形象 标识,打造更多更好的城市文化特色符号,策划城市热门话题,设计各类城市品牌推介体验活动,构建大数据精准营销模式,注重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型营销渠道。
社会管理
挖掘“大数据”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大数据”这样的时髦词,在今年的两会上屡被提及。九三学社济南市委建议,引入大数据系统,驱动我市城市治理科学化与现代化。
“大数据”可有效提高政府监管能力。济南大数据平台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开发运用方面潜力巨大,尤其在城市现代化管理与政府治理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应 用潜力。九三学社济南市委建议:统筹全市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信息采集、整理、安全共享和应用,开展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服务。同时,整合各部门量大、面 广、价值密度高的公共数据,形成各部门、各层级间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和开发利用,加强敏感数据和数据跨境流动的监管,完善政府大数据应用框架机制。
大数据技术将成为“法之重器”,同时,也与隐私的窥探和暴露密切相关。政府运用大数据进行社会治理,必须在法律框架下清晰界定使用的边界,厘清公民隐私权 和知情权的界限,制定关于数据产权归属、转让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数据造假、泄露、窃取等活动的打击力度,保障个人、企业和国家数据安全。
经济发展
本土民企名牌太少应做好区域品牌的塑造
“实现我市经济的内生型增长,还必须重视培育本土民营企业并促使其强盛发展,与招商引资项目形成互补。”济南市工商业联合会表示,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全市本土民营企业无论是经营规模、产品结构,还是发展速度、后劲,都还存在一定差距,名牌产品偏少。
市工商联建议,让本土企业新上项目与招商引资项目处于公平竞争地位,扶持本土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同时,支持民营创百亿企业和亿元骨干企业。要进一步 加强对554户过亿元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和滚动发展计划,确定重点扶持对象,让一批骨干企业成为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鼓励本 土企业围绕产业链进行整合集聚,推动建立本土企业间的协同机制,整合优势资源,减少恶性竞争,促进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并在产业集群视角下,借助我市电子 信息产业的集聚平台,做好区域品牌的塑造和营销。
职业教育
制定改革发展规划建设公共实训中心
民盟济南市委员会表示,济南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包括28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9所技工学校,在校生5.5万人。但基础资源薄弱,办学规模小而全,存在结构性 缺陷。专业设置与工业结构脱节。50%左右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相当一批学校向市域之外输送毕业生;校企合作扭曲为交易廉价劳动力。
其建议,落实教师补充的两项政策。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地方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以“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眼光,加快制定 2015-2020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打破部门、县域壁垒,通过新建、兼并、托管、置换等手段建设6-8所代表济南水平的现代化综合职业中专;充 分发挥市场化元素,调动政府、企业、学校积极性,集中建设4至6个代表济南工业水平的公共实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