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里的领导谋略

来源:学习型中国 时间:2016-05-24 访问人数:3261

前言:

     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老练,面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低调不是低人一等,不是一味地忍让,也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一种超越别人的智慧,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攻伐之术,是一种不争而狡的谋略。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领导者的中庸之道——可以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大学中庸之道,是修身成功之道,亦是企业管理之道。中庸,是一种实效智慧,一门领导艺术。甚至被高度评价为“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仔细品味,受益终身。

     然而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新兴人类们更多的赋予了这个词语以贬义。“中庸之道害我们国人不浅。”“世风日下,中庸横行。”诸如此句不绝于耳。中庸之道成了老好好、无原则、无主见和随波逐流的代名词,实在是我们的先人所没有想到的。这恐怕与我们这些年来,忙于学习、引进西方的大师圣经,而对先人的大智慧缺乏了解有关。

     中庸蒙尘已久,被人误解甚深。就好比人们说到“七月流火”,以为是烈日炎炎;不知其本意乃秋意渐凉。人们误解中庸,多以为是折衷、平庸、得过且过、息事宁人、明哲保身,殊不知中庸乃修身养性、内修外化从而卓有建树的最高哲学。错别字害人,“错别意”误人。所以,孔子很早就说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就是说,中庸这么好的东西,人们很久不再体用了。

     动物的本性都是自私的、贪婪的,而且天生具有独占、垄断的欲望。在圈养的两只猪中,其中强势的那只猪总是四足霸占在食槽之中,不让弱势的那只猪公平进食。当那只弱势猪在食槽旁边怯怯地偷吃几口时,那只强势猪还会不断用嘴叼他,用头撞他,总之不断以武力压倒对方。这只猪垄断资源的欲望十分强烈,毫无中庸之意。

     人作为动物的一种,在生命意志的自私性、垄断欲等等方面,跟其他动物并无区别。虽然人类在满足欲望、攫取利益的时候更加注重跟环境的协调,但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特征与其他动物一样明显。即使在某人很谦让、很中庸的时候,也应该看到这并不是他的本性,而是被相应的环境逼出来的。

     可见中庸不是一种道德品质,而是一种调节自私本能、更加低成本地捍卫自己长远利益的智慧。如果走极端不需要付出高成本、高代价,那么没有哪个群体愿意中庸。如果某个群体不愿意为长远利益克服自己的自私本能、适当放弃一点眼前利益,那么这个群体也就不会奉行中庸之道。

     很多跨国企业的西方领导者到了中国之后感到很困惑:当他们延续西方领导模式的时候,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发现——仅仅简单复制西方最佳领导行为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他们究竟应该怎样“本土化”?此外,中国的领导者到底跟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笔者所找到的答案是,中国领导者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中庸。 

 

  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作为领导,在工作中处处做到以人为本,处事尽可能不过分,也不能不及,拿捏好分寸,从而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和为贵”的为官原则,“立中不倚”的服人方法,“和而不同”的用人尺度,“志同道合”的共创精神,“言而有信”的技巧,“预则立”的远见意识,“慎独中正”的魅力修养。构建和谐社会,每个团队、每个组织的领导都应该确立“和为贵”的为官原则。

     《南华经》中说:“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国学大师林语堂说:“我像所有中国人一样,相信中庸之道。”并且在一九三七年出版的《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还把“中庸生活”作为一种“生活的最高典型”而大加称赞。他说:“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酌乎其中学说,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和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

     儒家早已提出,领导者首先“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情理相容,才能得人心,合民意。“法”当然重要,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法制社会,但在人情上说得过去的“法”,人们才比较容易接受。儒家并不排斥“法”,社会的分工等级,必然形成内在的约束机制,在一个团队内部,制度是存在的,但如果要更稳健地发展,仅停留在“法”上显然是不够的。法是谁制定的?人,即统治者,或领导者,而制法的人的个人行为虽有合法的前提,但并不一定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领导工作既需要“法”的保障,更需要“厚德载物”的精神动力。

     作为领导,除了要处理“情、理、法”的关系,还要处理“责、权、利”的关系。首先说“权”,权是权力,是权变,只有手上掌握权力的人才更易于权变,善于变通。权变是为了避害就利,这就不能不涉及到“利”,关于用权力来为谁谋利的问题,孔子认为,按照利益来行事,会多招怨恨。利益关系是最难处理的,以致儒家“羞于言利”,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重义轻礼,并不是对老百姓而言,而是对君子而言的,这些君子是为政者,或准备进入政坛的人,包括他的学生。

“政者,正也。”为官者最大的考验就是利益的考验,所以一定要“义胜利”,而不应“利胜义”。摆正了利益关系,才能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否则是很难的,因为利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孔子感叹“人才难得”了。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很多,而能掌握“中庸”的人很少,不是权力欲过盛,就是过于追求个人的利益。什么是“责”?权力本身就是责任。如果这话不正确的话,那么用人授权也就太容易了。

     国内权威的领导力研究专家谭小芳老师(预定中庸领导力培训,请联系13938256450)认为,领导的行为还涉及三个字:“言、行、品。”这三点其实是在情、理、法和责、权、利中体现出来的。孔子虽然肯定“讷于言而敏于行”,但他自己却是个善于说话和论辩的人,无非强调说得巧妙和精到,做到“言而有信”的最高境界:以最少的语言取得最大的实效。

     慎言,不等于不言。孟子是雄辩家,荀子也是善于演说的人,传道、授业、解惑,历来儒者无不在磨炼自己的一张嘴皮子。

  作为领导,尤其是文化多元的今天,你如果不善于推行施政或管理理念,是很难让人信服的,你也就无法站住脚。但说得好不等于干得好,领导的“行”比“言”更重要。“行”的内容是很多的,落实到管理工作上,领导的行为应透着一种“远见”意识,慎行,就是要求不乱来,要“三思而后行”。领导的行为事关团队的切身利益,把大家带到什么地方,是能力的检验,也是修养的检验,所以,一个具有个人魅力的领导,他是注重自己的“品”的;品行,品与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说了这些,无不归结为一个字“和”。君子以和为贵,和气方能生财。可以说,“和”的着眼点在于社会乃至团队的稳定与协调,要求人们能够倾力合作、精诚团结。谭小芳老师认为,对于一个团队、集体或组织来说,只要上下戮力同心,事业自然就会兴旺发达?荒诓勘苊夤せ蚨钥剐形跎偃思誓Σ劣肽诤模庋透芯赫痛丛炝Α?/font>

     中庸之道,是手持两端,不偏不倚。不偏的前提是把握两端,既不激进也不保守,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不多不少正好恰好。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具体来说,谭小芳老师认为,我们的领导者应该从中庸思想中借鉴如下10点,姑且称之为中庸领导力的十大黄金法则——

     1、尚中——不偏不倚的平常心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又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平常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就是既不要走极端,不要过头,也不要欠缺,不要不及。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中”,就是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就是做下属不要低三下四,为上级不要专横跋扈;就是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失败时不要心灰意冷。联系我们浮躁的现实社会,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中”吗?

     2、时中——审时度势,与时偕行

     “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就是“时中”。“时中”要求人们要关注时间的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对变化有清醒的观察、了解和认识,并据此设计自己的应对策略,此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能趋时变通,即是“识时务”,而“识时务者为俊杰。”“时中”的理念要求我们在时刻注视和观察客观世界变化的同时,以变应变,以变制变,随需应变,变中求生,变中求胜。而不能采取“鸵鸟政策”,对外界的变化不问不问,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中庸之道管理思想要求企业管理者管理一定要“因时、因事、因人、因地而制宜”,也就是企业家在考虑问题时要考虑大局,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问题,不可使用自以为是的理性分析,不要总是用自己的惯性思维来解决问题。这样会导致管理上的偏差,管理还要从人性的特点出发,企业家要懂得与员工相处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对待员工要有法度,还要有厚道——谭小芳老师建议领导者要对员工要多教育少用制度惩罚,因为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企业家在处理企业事务及员工问题时一定要真正理解中庸之道的管理涵义。

     3、中正——恪守规范,正心正身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就是说,过分恭敬,而不约之以礼,就未免劳倦;过分谨慎,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流于胆怯懦弱;过分敢作敢为,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盲动闯祸;过分直率,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尖酸刻薄。恭敬、谨慎、勇敢、直率,本来都属于人的好品德,但孔子认为,如果发挥不当,或不用礼来约束,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很明显,在这里,“礼”是成就人之恭、慎、勇、直四德而使之适中的规范原则,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场规则。同时,孔子很强调“正”,如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就是名正言顺,以身作则,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对于我们现今的职场人士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4、中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恰到好处。孔子?担骸罢碓蛎衤蚓乐悦汀C驮蛎癫校性蚴┲钥怼?硪约妹停鸵约每恚且院汀!闭馐强鬃悠缆壑9渭易硬摹傲僦找叛浴笔彼档囊欢位啊>荨蹲蟠芳窃兀硬偎狼埃嫠咚慕影嗳俗哟笫逅担墓丶谟谡攵圆煌亩韵螅蚩砘蛎停砻褪手小?鬃映普庵挚砻拖嗉盟锏降氖手凶刺昂汀薄?/font>

     5、中西管理思想要融会贯通

     最近日本商界把66岁的御手洗富士当成了英雄,因为他谱写了佳能公司再创辉煌的故事。他于1997年出任佳能首席执行官,在他任期内,佳能公司的纯利润增加了两倍,达到了14亿美元,销售额为243亿美元。尽管日本股票低迷,但佳能的市值却从110亿美元猛增到340亿美元。主要原因是他模仿了美国人的管理模式,不折不扣地促使其部下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对于经营不善的分公司,他毫不手软地予以关闭。

     虽然如此,他也善于吸纳主流的日本管理思想,做到了在模仿中借鉴,学习中创造。比如他对美国人任命独立董事的做法不屑一顾,他认为独立董事起不了多少作用。他把更大的权力给予审计人员,以确保董事会按照管理规范行事。为了鼓励员工对公司忠诚不渝,他推行了终身聘用制,而这充分体现了日本管理的思想。

     这种运用中庸思维灵活运用日本和美国人的管理思想的做法取得了实效。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的管理风格。御手洗宣士先生一方面像美国CEO那样要求严厉,办事果断,另一方面,注入更多的人性化管理的光辉,他经常鼓励员工抽出时间陪陪家人。每一项重大措施出台之前,他会充分征求意见。

     谭小芳老师了解到,中国的很多成功企业也往往是这种中庸思想发生作用的结果。联想柳传志,海尔张瑞敏,万向的鲁冠球都从西方管理思想中获益菲浅,可是他们更注意尊重国情。他们的智慧表现在对中西价值观和哲学观的互融,而往往这样做才是唯一的出路。

     6、控制情绪,和谐共赢

     “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们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符合常理,这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到达了“中和”,天地便在自己的位置上运动了,而万物都开始生长发育了。

    被誉为领导力“教母”的谭小芳老师表示,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作为履行职业责任的职业人,在一些特殊场合和一些特殊的人与事上,必须做到隐忍不发,含而不露,喜形不能于色,愠怒不能于外。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不仅可能会祸及公司的重大利益,也可能会危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锦绣前程。

     曾国藩的“忍”功世人皆知。“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这是他的心得。在收敛低调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在巧与周旋中攀升,“让一让,六尺巷”,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丈夫能忍难忍之事,这就是曾国藩。他的一生有起有落、有荣有辱,由于他总能启动自身的平抑机能,在高潮时削去波峰,在低潮时填平谷底,所以,在勾心斗角的险恶官场环境中,他虽然没有耀眼的精彩,却留下了人生的绚烂。

     7、企业价值观管理

     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正是今日大家所重视的“管理合理化”、“人性化”,要使个人的自由在与组织一致目标之间得到一个平衡。这就涉及到一个价值观和尺度的问题。比如说某位员工因工作失误被罚了200块钱,90%的人都认可这样的决定,这说明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认为这样做是适度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管理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转就会达到效率最大化。

     亨利·法约尔指出:“在管理方面,没有什么死板和绝对的东西,这里全部是尺度问题。管理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注意尺度。”这里的“尺度”就是中庸思想的表现。“中庸之道”还有一层涵义,那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变有所不变”。既不偏激,也不矛盾,时时求其命中目标,符合“时中”的精神。不管是变还是不变,为还是不为,都希望能做得恰到好处,能够不偏不倚、不温不火。只有这样,才算符合中庸。

8、学、问、思、辨、行——职场成功“五部曲”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出了学、问、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别提出学必博、问必审、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笃的要求。审、慎、笃是个态度问题,只要认真、刻苦,也就不难做到。但博学和明辨不光是态度,主要是个下功夫的问题了,所以《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就是说,别人下一个功夫,你下上百个功夫,别人下十个功夫,你下上千个功夫,尽管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功到自然成了。

     9、凡事做到“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的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出于《论语》,其中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教我们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也不是瞻前顾后,而是一种成熟、负责的表现。有些人做事总是比较冲动,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凭第一感觉,从不深思熟虑,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当我们在决定某一件事情,特别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时,一定要进行全面的考量。如果自己拿不准,就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做是非常有益的。

     当然,“三思而后行”并不意味着优柔寡断。要知道,现在的社会是快速多变的,如果稍微一犹豫,一个绝佳的机会可能就会在瞬间消失。

  就像一位管理学家讲过的:“在做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加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并可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中庸》一书可谓博大精深,可见早在中国古代已经把握住决策精髓所在。现在让我们从中庸的角度来看决策——中庸告诉企业,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这与《中庸》所提出的核心理念非常相同,也就是说根据企业的现状与外部环境做出正确的决策(不偏不倚为中)然后坚持重复的去执行好(不变为庸)用到企业管理上即:企业决策与行动管理两块。

     10、择善固执,金石为开——“诚”是中庸的关键

     《中庸》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于是,“择善固执”一词成为儒家的处世原则。但是,有些人误会了“固执”的意思,以为那是顽固而不知变通;同时又以为“择善”是选择自己所认定的善,由此形成封闭而自大的心态。事实上,“择善”需要灵活的智能,“固执”有赖过人的勇气。智能加上勇气,同时还以“仁义”为其核心,然后才有可能走向至善的境界。

     作为职业领导者要讲究“择善固执”和“从善如流”的领导艺术。所谓“择善固执”,就是坚持正确原则和价值观不放弃,它是圣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真知睿智的勇气。所谓“从善如流”,?褪侵复诵榛橙艄龋朴谔「鞣揭饧⒓笆毕A斓既粑蕖霸裆乒讨础保霾弑亟〔欢ǎ罢昂蠊耍涣斓既粑蕖按由迫缌鳌保κ卤亟疵圆晃颍浙棺杂谩?/font>

     总之,对于领导者来说,中庸之道是一种精深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境界。中庸和谐,是一种智慧的提升,是一门精湛的领导艺术。作为领导者,无论决策、用人、授权,还是谈判、沟通与激励,都要“致中和”,善于“执其两端,用其中”,即把左右两个极端把握住,平衡各种力量、各种倾向,作出恰当的优化选择!

 

主办单位: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338号中小企业服务大楼3楼 邮编:430077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713号 鄂ICP备13003460号-3

打击非法集资
共创社会和谐
树立理财观念
警惕集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