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9日~15日,2018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以成都为主场,全国其他各省份同步的方式,举办系列双创活动。这是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首次走进西部,落地成都。由此,凸显出国家在双创战略发展与路径上的新探索。而成都缘何成为本届双创周的主场,它在众创空间的搭建、双创要素的聚集、双创环境的打造等诸多方面有哪些经验?本报通过对双创周的专题报道,以期分享和探讨。
“作为落户成都菁蓉汇半年的初创公司,我们已经成功发射了技术验证卫星天府军融一号、成都高新一号两颗卫星。”成都星时代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他们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团队努力以及菁蓉汇的有力支持。
菁蓉汇,是2018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以下简称“双创周”)主场举办地,也是成都重要的众创平台。
这样的众创空间已然构成了当前全国创新创业的主要阵地。10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众创空间白皮书2018》(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纳入火炬统计的众创空间已达5739家,帮助1.8万个团队和企业获得投资,总额约670亿元人民币。
9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对众创空间要质量管理、优胜劣汰。“因此,众创空间的发展需要做到三个高。”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指出,站位要高、质量要高、标准要高。
众创空间助力双创
在双创周期间,代表科技创新的“中关村创业大街”、留学归国人才为特色的“金种子创业谷”、高校成果转化代表“交大慧谷”、工业设计代表“洛可可”等全国多个特色化众创空间在菁蓉汇展示。同时展示的,还有它们在孵的百余个优秀项目和产品。
自2015年中央提出支持发展众创空间以来,众创空间在全国遍地开花,且仍然呈迅速增长态势,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据《白皮书》统计显示,目前中国众创空间发展迅速,数量跃居全球第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纳入火炬统计的众创空间已达5739家,与2016年相比增幅超过33%。众创空间总面积达2523万平方米,与2016年相比增幅超过33%。目前全国众创空间提供工位超过105万个,在2017年服务的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超过41万个。
《白皮书》由创头条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编撰,这也是“打造全国双创升级版”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国内首部全面展现中国众创空间升级发展数据,揭示众创空间发展发展趋势的白皮书。
“双创升级,作为创新创业重要载体的众创空间的升级发展是重要且关键一环。”创头条创始人陈志刚表示。
《白皮书》认为,双创空间“投资+孵化”的模式吸引了众多机构参与。2017年,全国众创空间帮助1.8万个团队和企业获得投资,总额约670亿元人民币,其中社会资本投资占比高达85%,成为助推众创空间发展的中坚力量。
此外,优质众创空间深受资本市场青睐。据《白皮书》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共有优客工场、创新工场、银江孵化器、苏河汇、因果树等1091家众创空间获得社会资本投资,222家众创空间自身就是上市/挂牌企业,占比3.9%。
在众创空间的助力下,在这里孵化的“优秀毕业生”队伍迅速壮大。2016年,众创空间内上市或挂牌的企业达944家。2017年,这一数量增至1060家
加速换代升级
在关于众创空间的升级发展讨论中,业界毫不讳言地指出,自2014年以来,众创空间在数量上高速增长,各种类型的众创空间纷纷涌现,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二房东”模式。
“随着最近一段时间创投资金遭遇寒冬,一大批创业者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二房东’模式的众创空间直接面临严重挑战。”有参会者表示,虽然一些众创空间良好的硬件设施能够吸引一些企业入驻,但并非是入驻者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打造众创空间的“升级版”,其核心是要在“软件”上下功夫。
记者注意到,国务院发布的《意见》,就明确提出众创空间引导的方向是:让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并且鼓励具有科研能力的市场主体创办众创空间。此外《意见》还希望推动中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孵化机构,为初创期、早中期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检验检测、财税会计、法律政策、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
“众创空间应围绕六个方面升级,全面推动双创水平。”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管理处处长陈晴认为,具体包括推动财税政策升级、推动创业主体升级、推动创业平台升级、推动公共服务升级、推动融资体系升级、推动国际合作升级,以此进行创业孵化,帮助企业成长。
就此,蜂巢孵化器CEO袁星认为,众创空间历经4年发展,已经来到了从规模增长到精细化发展的阶段,对于众创空间的未来发展,要“承认、辨识并顺应趋势”。
《白皮书》显示,众创空间与垂直行业结合的趋势正在加速。其中,企业服务、互联网+、文化创意、人工智能、智能硬件、共享经济等领域比较受关注,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呼应。值得关注的是,不少众创空间已经深入许多细分垂直领域,比如海洋、铁路、航空、汽车、音乐、酒业、服装、芯片、餐饮、新材料、手工艺等。
记者注意到,为了推动众创空间的加速换代升级,早在今年7月24日,成都市就出台了《推进双创平台提能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今后成都将构建校院企地合作平台、双创产业孵化平台、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双创金融支撑平台、双创活动组织平台、双创成果服务平台六大领域,从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深度融合,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的创新创业生态。
目前,成都“3+M+N”众创空间体系已初步形成,共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200家,面积594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5家。
根据《方案》,成都计划到2022年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量达到36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形成全域覆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示范带动、全国领先的创业支撑体系。
“2018年全国双创周主会场选择在成都,将完整构筑起‘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西有菁蓉汇’的全国双创区域引领版图,并与海外双创周一道,连接起全球创新创业脉搏,共促双创全面升级,带动成都、四川甚至中西部区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成都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冯劲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