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工作新格局解读

来源:中国质量报 时间:2016-03-04 访问人数:1464

 

2015年2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措施;3月26日,国务院发布《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6月1日,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确立;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2015-2016年)的通知》,细化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具体任务,要求协同有序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面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统筹规划“十三五”标准化事业发展蓝图,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

2015年前,尤其是进入“十二五”之后,我国加快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步伐。标准化重大政策措施频频出台于“十二五”收官之年的2015年,为“十二五”的标准化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过去的5年,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主线,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不断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标准有效实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了标准化发展的整体质量效益。

“走出去”成绩斐然

继我国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常任理事国后,“十二五”期间,我国又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常任理事国,我国专家当选ISO主席、IEC副主席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秘书长。

我国已承担ISO、IEC技术机构主席、副主席25个,新承担ISO、IEC技术机构负责人50个,秘书处73个;其中2011年以来我国新承担ISO、IEC技术机构主席、副主席25个,秘书处23个,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过去的5年,我国提交并立项国际标准提案102项,主导制定并发布国际标准86项,我国一批特色优势技术成为国际标准。标准化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方面大显身手,截至目前,国家标准委与34个国家与地区签署了59份标准化合作协议,基本形成了重点国家和主要贸易伙伴良好的标准化合作机制,提高了“中国标准”的国际认可度,增强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在事关国家利益、产业和市场有明显优势的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以我国技术或标准为基础形成一批国际标准。由我国提出的中医药、海洋技术、特高压直流输电、煤层气、节能量等成为国际标准化工作新领域。在电动汽车、纺织服装、农林产品、船舶、海洋、石油化工、中医药、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正式发布了一批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

2015年10月,由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确定10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11月召开的标准联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会上,国家标准委与哈萨克斯坦、蒙古、新加坡、塔吉克斯坦等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准化机构签署了标准化合作协议。

基础夯实作用显著

“十二五”期间,我国标准化管理持续改进完善,标准化基础能力进一步夯实。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达到536个,标准化科研机构近277家,专家队伍已达4万多人,标准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共批准发布国家标准9000项,复审国家标准10600项。标准化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化解产能过剩,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标准化推动质量强国建设,围绕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竞争力为基础的品牌产生机制,探索并建立了我国品牌建设国家标准体系框架。质量诚信体系建设领域,在一系列重要标准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组织机构代码、物品编码和防伪技术相结合的质量溯源制度,按照国务院要求加快了推进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工作和“三证合一”改革工作。为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着力提升了技术规范和标准水平,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特种设备领域标准体系。730项农业领域的国家标准以及遍布全国的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结出累累硕果。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标准化领域共批准发布221项节能国家标准、39项水资源节约与利用国家标准、20项环保技术装备国家标准、5项资源循环利用国家标准,建设77个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实施了“2012-2013年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2014-2015年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

“十二五”时期的标准化工作还围绕重点加强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基础通用、强制性、关键共性技术、重大战略产品等重要技术标准研制,仅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下达177项国家标准制定计划;科技专项支持研制国际标准224项、国家标准1299项,有力支撑了我国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进一步完善消费品安全标准体系。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建成并上线运行,为技术创新、标准研制提供保障,为广大企业和社会用户提供标准化信息服务。

完善机制落实改革

“十二五”时期,我国标准化改革不断深化,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持续健全,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广泛参与、科学公正、公开透明、高效有序充分和快速反映市场变化、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基本形成。过去的5年,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与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农业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共同推动标准化工作。标准与法律法规、重大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套日益加强,以标准为依据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日趋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标准实施监督约束机制逐步建立。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要求紧紧围绕使市场在标准化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按照 “放、管、治”的工作要求,提出建立高效权威的标准化统筹协调机制、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等六方面的重大措施。我国将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作为贯彻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重头戏,制定工作方案,深化改革试点,截至2015年12月30日,共有18510家企业公开标准达55311项。

12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组织制定的《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开始全面推进。

《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旨在释放市场活力,创新管理方式,优化标准服务,营造团体标准宽松发展空间,促进团体标准有序规范发展,保障团体标准持续健康发展。《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提出对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及制修订计划开展清理评估,通过废止一批、转化一批、整合一批、修订一批,逐步解决现行强制性标准存在的交叉重复矛盾、超范围制定等问题,为构建新型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奠定基础。《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提出提升实施智能制造、工业基础、绿色制造标准化提升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突破,加快推进制造业标准国际化。

主办单位: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338号中小企业服务大楼3楼 邮编:430077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713号 鄂ICP备13003460号-3

打击非法集资
共创社会和谐
树立理财观念
警惕集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