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目标是引导和促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规划落实努力的重要方向。为明确“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中国制造2025》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根据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制造强国”的若干发展目标,加快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一、指标选取的总体考虑
《中国制造2025》指标体系的设立,综合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能够体现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指标的选取,既要能够反应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的发展能力等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又要借鉴参考国外的评价指标,形成与国际之间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
第二,能够体现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指标的选取,要充分体现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两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第三,指标数据具有可获得和可比较性。指标的设立考虑了历史数据的可获得和可量化性,如制造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R&D投入、专利、能耗等指标,能够实现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及与国外发展情况的比较。
第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相结合。指标的设立要能够满足系统评价制造强国的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制造业当前发展情况、国际竞争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良好结合。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经研究,《中国制造2025》采用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大类共12项指标。
二、主要规划目标
(一)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核心,是实现我国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快推动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举措。《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从定量指标看,确定了两个目标任务:
一是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与国际具有可比性,该指标的预测,使用OECD的统计数据。未来十年,以OECD统计的1999-2012年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年均增速5.9%进行测算,2020年和2025年指标将分别达到1.26%和1.68%。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美国
|
26.50%
|
27.45%
|
28.44%
|
29.25%
|
—
|
英国
|
30.83%
|
32.95%
|
34.51%
|
35.76%
|
—
|
法国
|
33.74%
|
35.78%
|
37.51%
|
38.79%
|
—
|
德国
|
31.43%
|
32.80%
|
33.70%
|
34.56%
|
—
|
日本
|
26.77%
|
28.03%
|
28.39%
|
28.90%
|
—
|
韩国
|
35.48%
|
36.65%
|
37.25%
|
38.04%
|
—
|
印度
|
0.91%
|
1.06%
|
1.17%
|
1.16%
|
—
|
巴西
|
6.80%
|
8.56%
|
9.15%
|
10.08%
|
—
|
OECD
|
23.5%
|
24.6%
|
25.7%
|
26.6%
|
27.5%
|
发展中国家
|
4.2%
|
4.9%
|
5.4%
|
5.8%
|
6.1%
|
全球
|
7.6%
|
8.4%
|
9.0%
|
9.4%
|
9.8%
|
中国
|
9.4%
|
11.6%
|
12.9%
|
13.9%
|
14.7%
|
指标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预计
|
2020预计
|
2025预计
|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
45.9%
|
48.8%
|
51.9%
|
55.1%
|
58.2%
|
72%
|
84%
|
同比增加(百分点)
|
|
2.9
|
3.1
|
3.2
|
3.1
|
2.7
五年年均
|
2.4
五年年均
|
指标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预计
|
2020
预计
|
2025
预计
|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
22.3%
|
24.6%
|
27.0%
|
30.1%
|
33.3%
|
50%
|
64%
|
同比增加
(百分点)
|
|
2.3
|
2.4
|
3.1
|
3.2
|
3.3
五年年均
|
2.8
五年年均
|
(四)体现绿色发展的指标
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由于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70%以上,工业排放污染是我国污染的主要来源。《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制造2025》还确定了4个定量指标,即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20年和2025年分别较“十二五”末降低18%和34%;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2%和4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低23%和4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十二五”末的65%分别提高到73%和79%。
三、实现规划目标的保障措施
《中国制造2025》规划期限长,且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国经济也处于快速发展之后的转型期,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为促进《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与调整。
一是加强组织实施保障。成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中国制造2025》各项战略任务实施。设立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为规划实施提供持续的、高水平的决策咨询。
二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规划提出了深化体质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等保障措施,通过制定部门分工,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推动规划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三是加强监测评估。建立《中国制造2025》第三方评价机制,利用社会智库、企业智库等第三方机构,定期发布《中国制造2025》实施进展,推动公民广泛参与实施和监督,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注1:数据来源:国际宽带人口普及率为ITU公布的统计数据,其中2014年数据为ITU公布的预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