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来,无论体育产业还是体育用品业都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
22日发布的《2016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6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运动服、运动鞋、运动器材及相关体育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达到3077亿元,增长率为11.65%,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同时,2016年行业销售收入显著增长,人均体育用品消费超过100元。2016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472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0%。
尽管行业整体向好,但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指出,目前体育用品业的低品质、低附加值、低效益、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还非常多。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主席李桦认为,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将会持续担当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角色,但更需要看到,体育用品行业处于优胜劣汰加速、市场深度洗牌的过程。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否则就走不快,走不远,更走不好。”赵勇认为。
如何转型升级?赵勇强调:
第一,推动体育用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目前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品同质化问题严峻,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以创新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第二,推进体育用品价值链的升级。改变只抓生产的模式,打造全产业链的体育用品产业,抓好“微笑曲线”的两端,重视体育用品的创意、设计、新产品的研发和线上线下的销售;
第三,推动体育用品功能的升级。促进竞技体育装备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提升健身休闲产品智能化开发的进程;
第四,打造品牌升级。目前真正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本土体育品牌不多,行业要推出体育品牌计划,打造中国的驰名商标和国际知名品牌;
第五,实现体育用品质量的升级。目前行业标准覆盖不全,标准执行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产品质量不能满足群众需求,需要尽快改变;
第六,推动生产方式的升级。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要主动进入智能化时代,大力打造体育用品园区,建立工程技术中心,打造制造业4.0,推动体育用品业的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对于行业如何利用此次升级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李桦提出了四个观点。第一,发力工匠精神,加速核心竞争力升级。第二,携手推进标准化工作,构建行业健康发展基础。第三,兼顾渠道下沉与电商平台,探索新零售新发展。第四,聚焦体育消费升级趋势,抢抓战略先手。
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群众体育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每个参加体育运动的人都需要相应的体育用品,这将对整个体育用品行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但这一轮发展与本世纪前十年的体育用品“黄金时代”有着本质的区别。
“此前运动消费品还处在比较匮乏的时期。但现在消费需求更加多样、专业和细化。”该业内人士说。
据了解,随着健身消费群体和消费能力的变化,追求小众化、个性化、时尚化的户外健身休闲活动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以及包括极限、击剑等在内的时尚运动都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和追捧。
因此,在体育用品市场深度洗牌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则应当把握好“细化市场”这一方向,大力提升细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专业表现。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秘书长罗杰认为,“一定是我们对消费者不同的需求都能提供出性价比最高的产品(服务),才是行业最后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