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金融风险”是2017年我国经济领域的关键词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当前我省金融风险情况如何?敬请关注本报系列报道《金融风险怎么防》。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不良贷款额有所增加。
既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又要控制不良贷款防止风险蔓延,这考验银行智慧。
坏账风险转移,处置有三难
截至去年12月末,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579亿元,比年初增加7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7%,比上年低0.02个百分点。
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一项调查显示,我省金融风险结构有了明显变化,由于前几年风险集中处置,大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领域的风险已逐步暴露;去年新的风险增长点,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民营企业领域。
去年末,全省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2.08%,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为4.4%,超过90%新增不良贷款主要来自这两个区域。
同时,外部风险加剧不得不防。银行的客户中,有不少涉足民间借贷,民间借贷违约率持续上升,这也对银行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不良贷款额上升影响银行利润。去年,全省银行业实现利润571亿元,同比仅增长0.4%。
在经济下行压力中,银行不良资产劣变速度超出处置速度。调查显示,省内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呈现现金清收难、转让处置难、诉讼执行难“三难”问题。
对此,3月30日出台的《湖北省社会信用信息管理条例》提出,建设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纳入严重失信名单的信用主体,将采取限制从事特定行业或项目、限制任职资格、限制高消费及出境等惩戒措施,加大打击逃废债的力度。
市场化债券股,银行和企业更轻松
两期共240亿元!这是去年10月建行和武钢集团合作债转股的大手笔。建行和武钢联合发起武钢转型发展基金,将直接投资武钢集团子公司股权,同时也可承接武钢集团到期债务。两期基金240亿元募集到位后,预计可帮助武钢集团降低杠杆率10个百分点。
省政府金融办相关人士介绍,本轮债转股面临的客观情况是企业高负债、高成本,特别是处于行业下行周期的大型国企和产能过剩企业,其债务风险不容忽视。目前,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等法律法规已较为完备,这为债转股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有关企业治理结构日趋完善,为债转股提供市场化的主体。
该人士表示,部分企业高杠杆运行,加大了企业财务压力,也放大了银行贷款风险。提升资产质量,还需提升银行市场化、多元化、综合化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
为防范风险,2016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提出,探索市场化银行债转股等方式,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意见》指明方向。眼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正加快金融业不良资产处置。去年,省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多家银行的不良资产包调查、评估及公开竞标,通过资产买断和结构化交易方式,收购不良资产35.46亿元。
有保有压,促信贷结构优化
省内一家国有银行,前期贷款投放集中在基建投资、房地产领域,引发业内担忧。
该行管理层心里同样明晰:未来基建投资受财政约束,再提速空间不大,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增长动力也将减弱。“然而,部分行业因风险管控难以获得融资,新的投资、消费热点又尚未形成,贷款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该负责人苦恼表示。
这样的困扰较为普遍。在宏观政策引导下,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促信贷结构优化,已成为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共识。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表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于产品有销路、老板讲信用、生产经营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不压贷、不限贷和不断贷。
在上月举行的金融早春行活动中,省内多家银行负责人表示,将加大对重点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领域的信贷支持,坚决退出过剩领域和僵尸企业。
湖北银监局在省内推动成立债权人委员会68家,涉及银行业债权663亿元,稳步化解了三峡全通等多个大额信用风险,此举受到欢迎。业内人士表示,各家银行协调一致,有利于企业债务问题的解决,防止个别银行压贷、抽贷带来的链式风险,在抱团取暖中实现多赢。
短评
防止金融创新脱实向虚
省政府金融办副主任 胡俊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枢纽。但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根基,金融只有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才能获得发展,才能防控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实体经济不发展,会引发金融风险;金融盲目创新、错配资源,助长企业盲目投资会造成产能过剩,亦会放大风险。
经济转型期,面对金融风险,一方面,银行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金融与实体经济共同努力,提供更多有效金融需求,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才能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