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桂华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菜篮子”基地,为全国长江中上游冬春蔬菜优势区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域,红菜苔、大蒜、莲藕、莼菜、花菇等名特优蔬菜享誉国内外,产业综合能力一直位于全国第一方阵。蔬菜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和农业产业扶贫的重要亮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分析并谋划促进我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产业振兴。
一、产业发展现状
生产规模稳步提升。据统计年报数据,近三年全省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同比呈现稳步提升态势,规模、产量、产值稳居全国7-8位。
生产布局不断优化。湖北列入长江中上游冬春蔬菜以及云贵高原夏秋蔬菜两大优势区域,科学布局了设施蔬菜、露地冬春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蔬菜、食用菌等特色蔬菜生产区域。
生产技术不断创新。全省集成推广了新优特蔬菜品种、“两减”技术、设施蔬菜高温闷棚技术、互联网+信息化运用技术等一批节本高效技术,以及“菌+稻”“鱼-莲”“菜-沼-畜”等综合种养模式。
产品质量稳步向好。近三年蔬菜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97.29%、98.1%、99%,食用菌抽检合格率全部为100%。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认证“三品一标”蔬菜产品147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25,绿色食品586个,有机食品11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52个。
产品加工初具规模。引导蔬菜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品分拣、分级、预冷、简易包装等初加工,基本实现全覆盖;产品精深加工除传统腌制、酱制、泡制、干品加工外,蔬菜汁、脱水蔬菜、多功能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发展较快。
流通市场日臻完善。全省蔬菜产品销售网络健全,功能齐全,市场融合步伐加快。蔬菜市场流通中,经批发市场销售蔬菜占70%以上,产销对接在30%左右;在零售环节中,经农贸市场销售蔬菜占65%、超市销售占27%、电商及休闲直采占8%左右。
产品出口稳步提升。我省蔬菜出口量连年增长,创汇额领衔全省农业,2015年-2016年全省食用菌出口创汇分别为8.11亿美元、7.86亿美元,2017年食用菌出口10.59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5.8%,位居全国第一。
综合效益贡献增大。近年来在主要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行的情况下,蔬菜产业仍实现产值、效益双增长,2017年全省蔬菜及食用菌产值1418.5亿元,全省农民依靠蔬菜人均收入超过5800元,蔬菜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1200元以上,在种植业中勇挑增效增收大梁。从事蔬菜种植的相关劳动力320万人。
二、存在的机遇
从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我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机遇:一是高质量消费需求驱动,人们对蔬菜的需求已由数量向优质、营养、保健方面转变。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21世纪最合理的膳食结构就是“一荤一素一菇”,可见蔬菜及食用菌产品仍然是满足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需求的特色农产品。二是社会资本投资带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三乡工程”有效推动,蔬菜产业成为社会资本追捧的目标与方向,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三是产业扶贫推动,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特色蔬菜结构。四是出口创汇优势拉动,国内种菜成本相当于发达国家仍然有竞争优势,蔬菜是我国唯一保持出口顺差的农产品,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蔬菜产品扩大“走出去”战略成为必然。
三、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思路与原则
发展目标。坚持“稳量提质增效控污”的基本思路,以品种、品质、品牌为重点,巩固提升千亿元蔬菜产业,全省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稳定在1850万亩左右,总产量4000万吨左右,蔬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蔬菜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稳定在1200元以上。
发展思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结构优化为重点,着力培植优质特色蔬菜,扶持市场主体,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坚持质量兴菜,坚持绿色发展。
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围绕蔬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应该加强行业内外联合、结合、配合、融合、整合开展相关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进行政引导效应、市场主体作用及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一)优化布局及结构。就区域布局而言,引导我省“1+8”城市圈及大中城市周边以发展设施蔬菜、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为主;鄂西山区以发展高山蔬菜为主;鄂西北以发展设施蔬菜、设施食用菌为主;江汉平原以发展喜冷凉露地冬春蔬菜、水生蔬菜为主。就结构而言,推动设施蔬菜向提档升级方向调,标准化钢架大棚占比由60%提高到90%水平,高山蔬菜向生态环保方向调,水生蔬菜向种养结合方向调,食用菌向珍稀营养方向调。(二)优化生产能力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选择抗病、抗逆、优质品种,集成标准化生产、绿色防控、轻简化栽培等技术,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示范的新型职业菜农。加强集约化育苗,推动蔬菜育苗向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足基础短板。加强生产方式融合发展,包括种养结合、农旅融合、农机农艺融合。(三)优化产品精深加工。优化鲜食和加工品种合理布局,既重视鲜食品种的改良与发展,又重视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引进培育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加速蔬菜产、加、销一体化进程;按照国际质量标准规范蔬菜加工业,用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蔬菜加工工艺水平。(四)优化信息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蔬菜产品编码管理、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环节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扩大物联网技术应用,率先在设施蔬菜、设施食用菌生产中推动建设一批物联网应用的高标准示范基地。稳步开展信息监测预警,及时开展产销形势分析研判,引导有序产销。(五)优化市场主体培植。进一步争取各级政府及其他部门对蔬菜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增强政策供给与项目支撑。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小菜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品牌创建,引导地方凝聚市场主体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引导经营主体开展蔬菜“三品一标”认证。(六)强化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加强投入品监管,严厉打击制售禁用农药的行为;强化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农业防治、绿色防控、配合一定的化学防治;强化产品准出,主管部门应对生产基地登记造册,监督抽查,建立质量档案;加强宣传教育,对禁、限用农药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依法从严查处问题蔬菜,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