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黄石市委 黄石市人民政府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

来源:暂无 文号:黄发〔2015〕7号 时间:2015-04-25 访问人数:14931

 

中共黄石市委 黄石市人民政府
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
黄发〔2015〕7号
 
为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等重大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步伐,提升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按照“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要求,以工业转型发展为方向,以振兴黄石制造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超常规发展新兴产业,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实现工业发展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低成本竞争向质效竞争转变、从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着力打造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为内涵的黄石制造,推进黄石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为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对外招商与向内发力相结合。既要坚持不懈地围绕我市现有产业链上溯下延,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大项目、好项目,又要向内深耕,加强扶持本地企业,做强支柱产业,做优产业集群,激发内生动力。
——坚持扶持骨干企业与培育小微企业相结合。既要引导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不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又要为小微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活力,形成既有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又有铺天盖地的“绿草鲜花”的工业发展格局。
——坚持发挥传统优势与加快技术创新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黄石工业的资源禀赋优势、基础底蕴优势、传统制造优势,抢占黄石制造的制高点;又要加大对技术创新、改造升级的扶持力度,形成创新驱动的政策洼地,不断吸引创新要素向黄石制造聚集,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
——坚持完善硬环境与提升软环境相结合。既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工业园区建设思路,不断增强园区的服务功能和项目承载能力,完善振兴黄石制造的硬环境;又要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降低产业服务成本,优化加速发展的软环境。
三、发展定位
着力打造“五个基地”,即:中部地区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特钢和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国家生命健康及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四、发展目标
1.规模总量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0年超过1200亿元,力争达到1500亿元,到2025年超过2000亿元。
2.产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力打造千亿产业3个(黑色金属延伸产业、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500亿以上产业3个(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加工、建材);200亿以上产业3个(能源、化工医药、纺织服装)。
3.企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值突破500亿元企业2家,产值100—500亿元企业8家,50—100亿元企业突破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500家。
4.创新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10个、省级技术中心达到40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比“十二五”末提高10百分点以上。
5.绿色发展目标。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较“十二五”末下降10%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五、产业布局
以我市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为载体,明确产业定位,形成特色鲜明、相对集中、配套完善的产业布局。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高新技术产业园)(以下简称“市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化模具、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
——大冶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饮料食品、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
——阳新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化工医药等主导产业。
——西塞山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特钢及延伸加工、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
——黄石港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
——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及沿江工业带。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现代物流业等主导产业。
——下陆长乐山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铜产业链延伸加工项目,打造全省循环经济工业园。
——铁山工矿废弃地试验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
六、发展重点
(一)超常规发展新兴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按照“突出特色、放大优势、抢占高点、发展终端”的思路,明确“433产业发展重点,着力推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突破性发展。一是着力发展PCB、北斗导航、应用电子、平板显示等4个支撑产业。支持沪士电子等一批重点企业发展多层板、柔性板、刚挠结合板、高密度互连积层板、IC封装基板等技术含量高的PCB产品;支持北斗科技城、光谷联合科技城大力推进“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汽车电子、金融电子等应用电子产业,支持万达金卡向金融电子延伸;围绕武汉的新型显示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平板显示及上下游配套产业。二是积极发展智能终端、封装测试、LED应用等3个延伸产业。大力引进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产品;围绕武汉新芯等龙头企业落户黄石,着力发展封装测试配套产业;依托冠牌光电、晨信光电等企业,大力发展LED及下游应用产业。三是加快培育工业软件、电子商务、“互联网+”3个信息服务业新业态。加快建设黄石软件园,重点支持工业管理软件、自动化控制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电商应用,重点培育一批工业产品直销电商平台;加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引导“互联网+”跨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型电子信息产业的示范区,建成全国第三大PCB生产基地。
2.节能环保产业。一是做优矿产资源环保开发利用产业。充分发挥黄石资源大市的禀赋优势,提高金属矿产开采效率和利用效率,探索非金属矿产环保利用的新途径、新工艺,拉长做优矿产资源环保开发利用产业链条。二是做强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加快大冶开发区环保产业园建设,加强节能环保新技术、装备及产品的研发、制造、推广与应用,重点支持华新装备、黄石建材节能、蓝天环保、天一环保、徐风环保等环保装备企业加快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三是做大循环经济产业。支持下陆长乐循环工业园和开发区循环经济园2个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推进非金属矿产和金属矿产2个循环利用方向;推广华新垃圾水泥窑协同处置、大冶有色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回收利用、劲牌公司原料全产业链循环直供3种循环经济模式;积极发挥新冶钢、大冶有色、华新水泥、大江集团4个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做实节能环保服务业。全面推动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加快实施锅炉(窑炉)节能改造、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热电联产、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等重点节能工程。
3.新能源产业。支持一批现有的传统能源企业加快发展新型能源,以西塞山电厂、黄石电厂等企业为骨干,加快推进港电一体化建设、城市集中供热工程(热电联产项目)。依托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加快推进和应用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大型储气站项目建设,提高天然气气化率。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核电项目,重点支持黄金山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阳新中科阳泰燃煤助燃剂产业化、东贝太阳能、英利集团光伏发电、国电联合动力风力发电等项目建设,推进清洁能源、替代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能源产业发展。
(二)做优做强传统产业。
1.有色金属产业。支持大冶有色加大创新力度,加快采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提升电解铜及稀贵金属等产品质量。大力发展铜精深加工,扶持中铝华中铜业、航天电缆、瑞鑫铜材等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加快华纳铜箔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原料铜与下游电子信息产业间的产业链条,重点发展高精度铜板带、铜箔、铜基电子材料、优质铜杆、铜合金棒材、特种电线电缆、漆包线等铜延伸加工产品,打造全国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支持铝型材生产加工业升级发展,重点发展建筑、汽车、船舶用铝型材,形成高端铝型材生产加工特色产业集群。
2.黑色金属产业。支持新冶钢“小批量、多品种、高附加值”的升级发展理念,鼓励新鑫钢铁、新兴管业、山力兴冶薄板、宝钢黄石公司等企业错位发展,大力发展特殊钢棒材、中厚壁无缝钢管、特冶锻造三大产品群,做优做强特殊钢和钢材深加工。围绕高铁走出国门、页岩气开采新技术应用等机遇,重点发展以高速铁路车轴钢、石油钻井管、航空航天用钢为主的高端特殊钢产品;围绕“一带一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无缝钢管、球墨铸铁管及高档板材为主的工程类用钢;依托武汉汽车产业高度集中优势,重点发展以轴承及轴承坯件、紧固件为主的机械基础件和以涂镀薄板、精密不锈钢冷轧薄板、高档亚光彩板为主的制造用钢;整合模具钢生产资源,推动模具钢企业联合重组,提升模具钢产业水平。全力打造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特殊钢研发、生产、销售基地。
3.新型建材产业。以华新水泥为龙头,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实施海外拓展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做强水泥工业品牌。鼓励水泥行业兼并重组,提高新型干法水泥单线生产规模,提升协同处置能力生产线比例,重点支持华新通过技术创新和项目推广,加快实施环保转型战略。引导尖峰水泥、成美建材、神州建材等骨干企业调整优化建材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新型石膏板装饰材料、大型石材加工和中高档陶瓷制品等,促进传统建材产业向节能环保建材产业方向发展。
(三)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1.装备制造产业。支持东贝、三环锻压、武汉重冶、山力科技、华新水泥装备、经纬纺机、三丰智能、迪峰换热器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围绕高效精密数控锻压产品、大型精密铸件、高效节能小型化压缩机、智能输送成套设备、高档车船用散热器等优势产品,引导智能装备企业差异化发展和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形成黄石制造新的产业名片。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增强黄石装备制造的竞争实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强、在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先进制造基地。
2.智能模具产业。支持鸿达、通达、安信、华环、精华等塑料挤出模具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形成一批行业小巨人企业,进一步巩固挤出模具全国领先地位。推进以浙楚联盟为代表的模具产业园建设,坚持整合存量与引进增量相结合,加快发展汽车模具、电子信息模具、注塑模具和冲压模具等智能化模具行业。加强智能技术、智能测控装置的推广应用,加快3D打印在高端智能化模具的研发与创新,带动模具产业链向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迈进,实现从“中国挤出模之都”到“中国模具之都”的跨越发展。
3.生物医药产业。以药品生产企业GMP改造为契机,推动远大富驰、远大飞云、世星药业、华润(三九)药业等生物医药企业升级发展。以新型药物和新型药物中间体为重点,巩固抗癌药、激素原料药优势,做大做强黄石特色医药产业。依托现有医药企业的8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加大企业技术研发力度,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激素中间体、新一代抗肿瘤药物、现代中药、新型心血管药、牛磺酸原料药、抗生素原料药、植物甾体激素药物中间体及健康养老保健药等创新产品。推动医药企业充分利用存量资源引进战略合作者,加强同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通过战略合作、技术合作和资本运作,推动生物医药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4.纺织服装产业。按照向上延伸辅料、横向繁荣品种、向下发展配套的思路,巩固提升纺织和服装两大行业比较优势。支持美尔雅、顺富纺织、宝成鞋业、美岛、立丰纺织、合兴纺织等龙头企业升级发展,积极推动龙马制衣、远东麻业、梦娜袜业培育发展壮大。加快运用“互联网+”,通过价值链重构、快速响应市场积极融入微商、网购等新的营销消费模式,推动产品个性化、定制批量化、流程虚拟化、工厂智能化、物流网络化,实现从代工到自主品牌培育的转变,着力提升纺织服装产业市场竞争力。
5.食品饮料产业。以建成全球保健酒生产基地为目标,大力支持劲牌确立保健酒行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把“中国劲酒”打造成为中国保健酒第一品牌。围绕劲牌公司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扶持配套产业,全力支持劲牌拓展保健食品、生物医药业务,打造世界一流健康食品企业,建设中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基地。加快发展具有黄石特色的风味食品、功能食品、旅游食品和绿色食品,支持富川油脂、新冠科技、灵香御醋等一批特色企业快速发展,推进特色品牌建设,打造黄石风味新名片。依托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粮油食品、水产品、禽畜制品、果蔬食品、茶叶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饮料加工产业体系。
(四)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型转变。积极拓展制造业产业链条,促进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鼓励制造业外包非核心业务,强化产业链两端资源投入,推动产品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型。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拥抱互联网,拓展服务功能,实现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变。
2.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加快发展。以黄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构建与振兴黄石制造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险创新服务、电子商务等重点行业,把黄石打造成鄂东南的区域研发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同时,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3.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研究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布局规划。各县(市)区(开发区)要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尽快形成若干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加快建设为集聚区提供配套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重点产业研发平台、现代商贸物流服务平台、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建设。
七、政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副市长兼任,市经信委主任任办公室副主任。对我市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建立“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只基金、一个园区”的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联席例会制度,定期反馈情况,有效协调、推进、落实行动计划的相关工作。各县(市)区(开发区)、各经济部门要把振兴黄石制造作为主要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的落实机制,集中力量、集中要素、形成合力,确保行动计划顺利推进。
2.坚持规划引领。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规划布局,制定全市区域功能区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做好开发区以及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修编和实施工作。抓好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围绕工业结构升级和发展需要,前瞻性规划建设一批能源、交通、物流、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
3.加大财政扶持。市政府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一个产业建立一只基金,2015年筹措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达到20亿元,以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工业发展。通过参股、增信、基金投资等资本运作对工业企业和重大工业项目给予扶持。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建立主导产业发展基金,开发区、大冶市和阳新县的基金规模不低于10亿元,城区不低于2亿元。市财政每年统筹整合工业转型发展资金1亿元,以奖励、补助和贴息的方式集中用于支持工业转型发展
4.加强金融支持。加强银企合作和政银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贷规模。协调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企业集合债等债券,每年不低于20亿元。积极推广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平台,加快发展“助保贷”和小额担保贷款。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充实担保资本金,创新贷款担保方式,降低担保费率。探索建立行业性中小企业互助基金,为工业企业提供过桥还贷资金、短期周转资金。
5.鼓励企业上市。着力推进工业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全市每年报会企业保持在2家以上,报备辅导企业2—3家,上市后备企业20家以上,其中进入省重点推进类上市后备企业8—10家。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工业企业上市融资、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和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进行补贴奖励。加大企业上市培训和服务力度,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促进企业上市快速发展。
6.强化工业招商。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来黄投资。大冶市、阳新县、开发区每年力争各引进开工3个投资额在20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西塞山区、下陆区每年力争引进开工1个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黄石港区、铁山区每年力争引进开工1个投资额在5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对引进开工重大工业项目的县(市)区(开发区)安排专项奖励和补助。
7.支持企业投资。鼓励企业扩大投资,政府每年从工业转型发展资金中切块安排5000万元,对中小企业新上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实施专项补助。企业新上重大工业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额度的2%—5%进行补助,补助总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按新设备购置额的10%—15%补助,补助总额最高不超过300元。
8.培育产业集群。引导产业聚集,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从2015年起,每年从工业转型发展资金中切块安排2000万元建立产业集群专项资金,采取专项补助、资本金投入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各县(市)区(开发区)也要安排一定资金扶持产业集群发展。
9.推进“互联网+”。大力推进“互联网+”, 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从工业转型发展资金中切块安排1000万元扶持“互联网+”重点项目,支持企业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对当年入选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和省、市两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完成试点示范工作任务并验收合格后给予奖励。
10.加快企业成长。实施工业企业“巨人计划”,坚持扶优扶强,从工业转型发展资金中切块安排专项,推动一批竞争性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年度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且生产和税收保持增长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经营管理团队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大力实施“成长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小巨人”企业,对组织有力的单位和个人及进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出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推进全民创业,激活创业主体。加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从工业转型发展资金中切块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向社会服务机构购买服务,以免费发放“服务券”等形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11.加强园区建设。按照“九通一平”要求,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功能配套和项目承载能力。大冶、阳新、市开发区每年要按3000—6000亩,其他城区工业园区结合实际明确建设目标,完成工业园区投资建设任务。各工业园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要优先安排用于符合产业布局和产业定位的先进制造项目,优先保障省、市重点项目用地需要。鼓励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进入专业园区集聚发展。
12.加强人才培育引进。完善并落实“东楚英才计划”,分产业确定全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用5年的时间重点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名,高层次创业人才200,高层次创新人才200名。从2015年起,每年明确年度人才培育引进目标,并依据创业人才支持政策进行奖励和补助。鼓励我市高校和职业学校与制造业企业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和培训技术工人、高级技工和实用型人才,经认定验收后,由政府给予办学补贴。从人才专项和工业转型发展专项中安排资金,加强企业家培训,提高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
13.强化创新驱动。制定出台创新驱动的具体扶持政策。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各类创新平台,引导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落户黄石实现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设立研发机构,集聚高端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开展重点技术攻关、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对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或建立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的进行奖励补贴。
14.提升质量品牌。深入推进工业质量品牌建设,打造“黄石质量”。鼓励企业加大品牌质量的推广宣传力度,企业参加全国、省级展会参展摊位费由市政府按规定给予补助。对企业争创国际国内名牌给予奖励。
15.落实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国家关于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发展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帮助企业落实增值税转型政策。按照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及时为企业办理退税。用好现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有关税收政策。
16.优化发展环境。按市场化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制定政府权力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 打造更加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深化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完善各类项目绿色通道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规范涉企检查、收费、处罚管理行为,加大对损害企业利益和阻碍企业发展行为的查处和督办力度。强化工业园区和重点工业企业的治安管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17.加大考核力度。制定振兴黄石制造目标考核办法,将重大工业项目招商、工业投资、工业园区建设、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工业增加值增速等重要指标,按年度分解到各县(市)区(开发区)。将行动计划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全市目标考核体系,加大考核权重,考核结果全市通报。强化激励导向,将振兴黄石制造的工作成效与干部的选任、考核和奖励挂钩。
中共黄石市委办公室
                                 2015425
 
 

主办单位: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338号中小企业服务大楼3楼 邮编:430077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713号 鄂ICP备1300346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