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鄂发〔2020〕23 号)精神,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现制定如下分工方案。
一、更大力度优化市场环境
(一)推动“非禁即入”政策落实。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清理隐性门槛长效机制,执行公平竞争审查常态化。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电力、电信、铁路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改革,承接部分竞争性业务;参与交通、水利、医疗、养老等领域投资建设和运营。〔牵头单位:市发改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政府各部门〕
(二)提升企业开办注销便利度。巩固企业开办“210”成果,确保线上全程网办,线下“一窗联办”,同步免费发放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推行“一照多址”,简化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登记手续。全面推行企业登记住所(经营场所)信息申报承诺制。实现企业变更登记 1 日办结,企业注销“一网办理”,简易注销登记公告时间压缩为 20 天。〔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税务局、市人行〕
(三)推进证照制度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一单管理”,动态调整。大力推进“照后减证”、审批改备案,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取消审批、改为备案或实行告知承诺的事项达到 100 项以上。组织实施“一企一证”“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实现“一证准营、一码亮证”。〔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四)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对接襄阳市商务局、襄阳海关,指导枣阳涉外企业熟练掌握“单一窗口”主要业务菜单功能,助推企业拓展巩固海外业务。〔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
(五)促进创新人才集聚。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向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定制服务。实现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全流程“不见面”办理。建立健全优秀人才引进集聚、培育提升、创新创业、激励保障等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牵头单位: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公安局、市科经局、市教育局〕
(六)优化招投标服务。探索实施评定分离改革,进一步规范工程项目招标行为。全面推行电子招标投标、不见面开标、专家远程异地评标。工程建设领域推行以保险、保函等替代现金缴纳涉企保证金,政府采购招标免收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全面加强报价清单合理性分析,完善招投标投诉处理机制,严厉打击围标、串标行为。〔牵头单位:市审批局;责任单位: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财政局〕
二、更大力度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七)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业务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推动国垂系统与省统一受理平台打通,实现省自建系统与省统一受理平台打通率 100%。推动市县事项“综窗”受理。实现更多主题事项“一事联办”。实现更多高频事项“跨省通办”。推动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和涉企经营许可等事项“省内通办”。鄂汇办 APP 上线更多便民事项。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机制,实现“好差评”实名差评回访整改率达到 100%。推广“超时默认、自动用印”模式。〔牵头单位:市审批局;责任单位:市政府各部门〕
(八)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统筹推进全省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建设,推广 24 小时自助服务,实现更多高频事项就近办、马上办。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应具备授权代理、亲友代办等功能,方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网上办事。推广“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办事体验。〔牵头单位:市审批局;责任单位:市政府各部门〕
(九)深化工程项目审批改革。推进“多规合一”,实现“一张图”统筹项目建设条件。优化区域性统一评价工作机制。制定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清单,对建设工程类、建(构)筑物类、设施类纳入清单项目可不再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立施工图分类审查制度,取消低风险项目施工图审查,实行告知承诺制和设计人员终身负责制。工程投资额在 100 万元以下(含 100 万元)或者建筑面积在 500 平方米以下(含 500 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可以不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规范联合验收,除特殊建设工程外,其他建设工程实行备案抽查制度。将社会投资带方案出让类工程建设项目、社会投资中小型工程建设项目、政府投资市政类(非独立占地)线性项目、改造类(规划条件不变)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工业类投资建设项目等 5 类工程项目的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 30、45、40、35、30 个工作日。〔牵头单位:市审批局;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发改局、襄阳市生态环境局枣阳分局、市市场监管局〕
(十)优化登记财产服务。一般登记、抵押登记时间分别压缩至 3 个、2 个工作日,推进更多登记事项“一窗通办、即来即办”。推广使用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加强信息共享应用。实现不动产登记申请、税费征缴等“一网通办”“同城通办”,推动水电气一体化过户。扩大在商业银行网点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覆盖面,推行“不见面办理”。〔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市审批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市人行、市供电公司、市供水总公司、枣阳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十一)优化用水用电用气服务。全面推行水电气接入外线工程并联审批。优化电力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施工检修向不停电作业模式转变,城市、农村不停电作业率分别提升至 80%、70%以上。进一步减少停电时间和次数,全市用户全年平均停电时间不超过 13 小时。实现供水供气报装、查询、缴费等业务线上办理。〔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供电公司;责任单位:市审批局、市公安局、市供水总公司、枣阳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三、更大力度减轻企业负担
(十二)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持续实施“金种子”“银种子”“科创板种子”计划,对符合条件成功上市企业分阶段奖励 400 万元。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用好用足发新还旧、延长债券发行额度有效期等扶持政策。全面推广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为企业融资的增信力度。〔牵头单位:市金融办;责任单位:市财政局、襄阳银保监分局枣阳监管组、市人行〕
(十三)深化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拓展科技创新贷款业务,全面推广“科创贷”模式。深入开展“信易贷”,提高信用贷款占比。持续深化“银税贷”,实现有融资需求企业涉税信息“授权即达”,逐步将申请“银税互动”贷款的小微企业范围扩大至纳税信用 C 级小微企业。优化创业担保贷款申请和贴息工作流程,鼓励市县扩大人员支持范围、降低小微企业申请门槛,贴息资金按季度审核拨付。〔牵头单位:市金融办;责任单位:市科经局、市税务局、市人社局、襄阳银保监分局枣阳监管组、市人行〕
(十四)提高金融服务便捷性。各银行机构要建立小微企业贷款审批绿色通道,大力提升贷款办理效率,使小微企业贷款办理环节、办理时间、申请材料数量较上年有所下降。推进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改革,实现市场主体在一个平台上办理登记。支持中小企业、轻资产企业以应收账款、项目合同、生产设备、知识产权等动产和权利进行担保融资。优化金融机构考核评价机制,督促银行全面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制度。〔牵头单位:市金融办;责任单位:襄阳银保监分局枣阳监管组、市人行、市市场监管局〕
(十五)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效能,引导普惠型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行。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理降费,将小微企业、三农主体综合融资担保费率逐步降至 1%以下,落实担保费补贴机制。支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降低担保费率。逐步降低或免除创业担保贷款反担保要求。〔牵头单位:市金融办;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襄阳银保监分局枣阳监管组、市人行〕
(十六)提升纳税服务质效。推进“十税合一”,纳税人年纳税平均次数减到 6 次以内,企业年平均纳税时间缩短至 100 小时以内。制定税务“全程网上办”清单,基本实现企业、个人办税缴费网上办、掌上办。全面推行税务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扩大涉税资料事后留存备查范围。〔牵头部门:市税务局;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人行、市审批局〕
(十七)降低物流成本。继续实施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税收优惠。〔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税务局、市商务局〕
(十八)规范中介服务收费。加大中介市场培育力度,放宽准入条件,引入多元服务主体,健全服务标准,实现服务收费市场化,促进公平竞争。在审批过程中委托开展的技术性服务等活动,应通过竞争方式选择服务机构,服务费用纳入部门预算。全面清理违法违规中介服务项目及收费。〔牵头单位:市发改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审批局〕
(十九)降低用水用能成本。实现工商用户建筑区划红线外用水用气工程安装“零投资”。供电企业延伸投资界面至用户红线,实现全省城市地区用电报装容量 160 千瓦及以下、农村地区
100 千瓦及以下的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投资”,鼓励进一步放宽小微企业低压报装容量。清理整治 5G 基站、工业园区、楼宇、商业综合体等转供电主体违法加价等行为,降低一般工商业用电成本。〔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供电公司;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供水总公司、枣阳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四、更大力度加强信用法治保障
(二十)推进社会诚信建设。以政务诚信引领社会诚信,持续深入开展“新官不理旧账”、政府失信行为等专项治理,依法保障作出的各类承诺兑现和签订的合同履约,全面清理各级政府拖欠企业的款项。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信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建立健全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牵头单位:市发改局;责任单位:市政府各部门〕
(二十一)推进信用信息安全共享应用。实施信用信息目录清单管理,规范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范围和程序,提升“双公示”数据归集质量。依法依规实施信用激励、开展失信惩戒,实施联合惩戒措施清单制度并保持动态更新。全面推行对失信主体的告知提醒服务,鼓励和引导失信主体开展信用修复。〔牵头单位:市发改局、市审批局;责任单位:市政府各部门〕
(二十二)提高监管效能。全面实施容错机制清单化管理,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除投诉举报外,对 3 年内新登记的、信用高、风险低的市场主体降低检查频次和比例。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改革,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对同一对象“综合查一次”,抽查结果共享交换、互认互用。加强对特许经营、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检验检测机构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规范其经营活动,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更好的标准化产品和服务。〔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政府各部门〕
(二十三)加强市场主体司法保护和服务。坚持用法治保护产权,激发市场活力。加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力度,重点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涉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登记等案件的司法保护力度,坚决制止和纠正行政机关损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行为。严格执法,着力解决执法不作为、乱作为和过度执法等问题。加强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及时受理、审查市场主体认为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或者应当立案而未立案的申诉、控告,及时监督纠正动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谋取非法利益等违法行为,切断利益驱动式执法源头。审慎适用强制措施,对涉嫌犯罪的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关键技术人员等重要生产经营人员做好羁押必要性审查,最大限度减少执法司法行为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让法治成为枣阳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一站式”、低成本、多渠道维权救济服务。推进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责任单位:市检察院、市法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
(二十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广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机制、“简案快办”模式。加强新业态、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公共服务。开展专项执法,加强国家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实现知识产权审判案件、行政执法案件结案率明显提升。〔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法院、市司法局〕
(二十五)推进“立审执”提速增效。严格执行立案登记制对涉产权保护纠纷案件开通立案登记“绿色通道”,优先立案、审查、保全。推行诉前调解,探索建立和完善商事调解制度,推动商事纠纷快捷高效解决。合理适用简易程序。推动执行案件繁简分流、执行事务性工作集约化处理,对被执行人财产信息实行网络联动查控,确保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结案。强化“执转破”工作,有序推进“僵尸企业”快速出清。鼓励设立破产费用专项资金,为破产费用不足或者“无产可破”的企业依法有序退出市场提供物质保障。〔牵头单位:市法院;责任单位: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
(二十六)强化对涉市场主体司法活动的监督。依法探索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涉市场主体案件办理工作的监督机制,适时听取和审议关于涉市场主体司法案件办理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对市场主体有关营商环境方面的建议、意见、批评以及检举、控告、申诉,依法及时转办、督办。〔牵头单位: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责任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
五、更大力度完善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
(二十七)健全政策落实机制。梳理公布惠企政策清单,向市场主体精准推送。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提升企业获得感。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推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持续开展领导干部服务企业行动,弘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坚持“十必须十不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牵头单位:市科经局、市财政局、市审批局;责任单位:市政府各部门、市工商联,各镇(办、区)〕
(二十八)完善督办整改机制。建立营商环境问题投诉、处置、回应机制。组织开展综合督查、专项巡查,强化执纪监督,对工作推进不力或工作中不担当、不作为、假作为、乱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发现一起、处理一起。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暗访暗查,对困扰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督促各地各单位及时有效解决。〔牵头单位:市发改局;责任单位:市纪委监委、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审批局、市信访局〕
(二十九)强化宣传引导机制。大力营造优化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充分运用“报刊、网、微、端”等载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宣传解读,提高政策知晓率。各地各单位要着力抓好正反面典型,持续总结典型经验、复制推广,举办各类主题宣传活动,讲好营商环境故事。持续公开曝光影响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对有损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通报全市并严肃处理。〔牵头部门:市发改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各部门,各镇(办、区)〕
(三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工作失误实行“容错免责”。持续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将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予以表彰奖励。〔牵头部门:市发改局;责任单位:市纪委监委、市作风办、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各部门,各镇(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