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门市加快磷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等意见的通知

来源:暂无 文号:荆政办发[2015]17号 时间:2015-05-14 访问人数:19256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荆门高新区,大柴湖开发区,市政府有关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荆门市加快磷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荆门市加快食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荆门市加快建材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荆门市加快机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荆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5月14日

  荆门市加快磷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

  为加快推进全市磷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创新、集约、绿色、跨越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升园区功能;加快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培育产业龙头,提升产业集中度;推进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改造提升配套产业,发展精细磷化工,培育磷系新材料,全面提升磷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建设国内最具竞争优势的磷化工基地。
  二、发展目标
  (一)总量规模。到2020年,全市规模磷化企业压减50%以上,控制在30家以内。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企业1家(新洋丰肥业)、过50亿元企业5家(大峪口、鄂中化工、洋丰中磷、世龙化工、中原磷化)、过10亿元企业15家。
  (二)产品能力。磷复肥总产能控制在800万吨/年(实物量)以内,其中高浓度磷复肥占化肥比重达到80%左右,精细磷化产品占总量比重达到20%左右(其中磷系新材料占比达到10%)。
  (三)技术进步。磷化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资源综合利用率逐步提升,废水、废气、废固得到综合治理和回收利用,基本实现清洁生产。
  (四)集约发展。80%以上磷化企业迁入化工产业园区,形成以新洋丰肥业、大峪口化工、鄂中化工为龙头的集约化产业格局。
  三、工作重点
  (一)开发新型肥料。以促根、近根施肥和提高抗逆能力为研发重点,研究螯合技术,开发新型助剂和应用活性物质,将普通磷肥改造升级为缓控释肥料。开发单质型中微量元素叶面肥、水溶性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肥等。
  (二)发展精细磷化工。在龙头企业推行磷复肥和其他磷化产品分级生产,实现磷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企业效益最大化和市场适应性最大化。支持骨干企业开发和应用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分级利用湿法磷酸,发展具有特种功能及专业性的精细磷酸盐产品,开发工业级、饲料级、食品级、电子级、医药级磷酸及精细磷化产品。
  (三)培育磷系新材料。利用热法磷酸或湿法磷酸精制重点研发微电子工业材料(电子级磷酸)、新型能源材料(太阳能电池的磷化半导体材料、磷酸亚铁锂类正极材料、六氟磷酸锂类电解质等)、生物医用材料(磷酸钙盐系列生物医用材料、聚磷腈系生物材料等)、磷酸盐光学材料(磷酸氧钛钾、磷酸盐激光玻璃、磷酸盐玻璃光导纤维、磷酸盐荧光材料等)和磷酸酯类阻燃剂(亚磷酸酯、膦酸酯、磷-氮系阻燃剂),开发复合型阻燃材料。
  (四)推进兼并联合重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优势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兼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走出去”或“引进来”步伐,支持本地企业与国内外大型磷化企业强强联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磷化大型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淘汰落后化肥产能,为优势企业腾出市场、资源和环境空间;“十三五”期间,禁止新建20万吨/年以下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和硫铁矿及硫磺制酸装置,新建化肥项目实行“上大压小、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格控制化肥产能。
  (五)综合利用绿色发展。推广磷矿全层开采和胶凝矿双浮选技术,推进中低品位磷矿选矿技术攻关和尾矿资源回收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重点研发磷资源梯级利用技术、氟资源回收生产氟化氢和氟硅酸盐技术、镁资源回收生产阻燃剂和硅资源回收生产白炭黑及吸附材料等技术,加快构建磷矿—磷肥—磷石膏—建材、磷石膏—制酸—水泥、磷矿—磷矿中微量元素回收—尾气回收等产业链。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磷化产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和协调。聘请科研院所、高校知名专家组建磷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参与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决策咨询、技术推广等工作。
  (二)严格规范管理。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磷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和监管,制定特定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严格行业准入条件,科学论证磷化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市经信委负责行业准入管理,加强对新建、扩(改)建磷化项目甄别认定;市环保局负责环保准入管理,严格控制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和完善区域限批措施;市质监局负责产品质量管理,查处无证生产、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
  (三)强化政策支撑。对兼并重组企业在税费征收上给予适当帮助,对土地使用权变更及时予以登记办理。对企业开发利用24%及以下低品位磷矿石,磷矿资源管理税费酌情减征。对企业开发利用边界品位磷矿石,经市政府有关部门核准免征矿产资源补偿费。在矿业权处置上向建有选矿装置的企业倾斜,积极争取选矿企业的电力增容报装。鼓励银行对企业开展并购贷款业务,降低信贷门槛和融资成本。
  (四)完善人才机制。鼓励引进磷化产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创业人才以及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引导全市磷化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荆门市加快食品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
  为加快推进全市食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创新、集约、跨越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农业大市的优势,以“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技术创新为支撑,特色发展为原则,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将我市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工业城市。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三大基地一个中心”,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粮油工业基地、全省重要的畜禽水产工业基地、健康食品工业基地、中部现代农产品和食品电商及物流中心,力争食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建成2个500亿食品工业集聚区,100亿企业达到3家、50亿元企业达到4家、10亿元企业达到15家,创建10大“国字号”品牌。
  三、工作重点
  (一)调整产业结构。按照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的方向,加速布局一批有发展前景的食品工业项目。粮食加工业,依托国宝桥米、洪森实业等龙头企业,提高优质米、专用米、营养强化米、糙米、留胚米等产品比重;油脂加工业,依托中粮祥瑞、洪森天利、日月油脂等龙头企业,推进以粮食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的米糠油生产,鼓励现有生产线改造为一线多能的多油料品种加工线;肉类加工业,依托雨润、神地等龙头企业,提高冷鲜肉比重,扩大小包装分割肉的生产,加强肉、蛋制品的精深加工;水产品加工业,依托楚玉、长湖鱼糕等企业和品牌,加快开发包括冷冻或冷藏分割、鱼糜制品、罐头等即食、小包装和各类新型水产功能食品;果蔬加工业和饮料工业,依托汇源等龙头企业,发展果蔬汁和果蔬罐头以及脱水果蔬产业和速冻果蔬产业;依托水资源优势,加快饮料工业发展;方便食品制造业,依托广源等龙头企业,发展以稻米为主的方便主食食品、三餐食品和休闲食品,重点发展冷冻冷藏、常温方便米制品等主食食品,推进传统米食品、杂粮和中餐菜肴的工业化;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依托稼味豆浆、众和无糖食品、中兴农谷等项目,规划发展健康食品工业园,大力发展天然、绿色、环保、安全有效的保健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强化食品,结合传统养生保健理论,开发保健食品。
  (二)促进产业集聚。打造五大特色食品工业集聚区。即荆门国家高新区健康食品工业园,以中兴农谷等为龙头,引进一批主食工业化企业,培育一批生物产业项目,打造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东宝食品工业集聚区,以金龙泉谷之初等蔬果汁项目为特色,以众诚物流为中心,建设蔬果加工基地和以冷链物流为主的食品集散地;钟祥食品工业园,以广源食品、新美香等为重点,打造肉类加工冷鲜食品产业、方便食品产业集群;京山食品工业园,以国宝桥米、神地科贸等为重点,建设全国知名的粮食加工、蛋类加工基地;沙洋食品工业集聚区,建设水产品加工和健康食品产业集群。
  (三)培育市场主体。推动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支持本地企业与国内外大型食品企业强强联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大型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鼓励发展食品工业小微企业,引导中小企业找准定位,走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发展之路。
  四、工作措施
  (一)坚持规划引领。各地要划出食品工业集聚区,围绕铁路、城郊规划建设相应的物流基地,编制有利于食品工业集聚、集散的详细规划;同时编制较高起点的食品产业招商规划,策划一批重大的有发展前景的食品工业项目。
  (二)实施政策扶持。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一批重点食品工业项目和小微企业,支持食品机械自动化改造、品牌建设、营销网络建设、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及食品工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出口和“走出去”,对获得省级以上“出口先进企业”或“出口名牌”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支持食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创新平台,开发新产品,引进专业人才。
  (三)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发展实际,对限制类和淘汰类食品工业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1.限制类。酒精生产线;糖精等化学合成甜味剂生产线;5万吨/年及以下且采用等电离交工艺的味精生产线;大豆压榨及浸出项目;单线日处理油菜籽、棉籽200吨及以下,花生100吨及以下油料加工项目;年屠宰生猪15万头及以下、肉牛1万头及以下、肉羊15万只及以下、活禽1000万只及以下项目;3000吨/年及以下的西式肉制品加工项目;2000吨/年及以下的酵母加工项目;一般大米加工项目。
  2.淘汰类。生产能力12000瓶/时以下的玻璃瓶啤酒灌装生产线;生产能力150瓶/分钟以下(瓶容在250毫升及以下)的碳酸饮料生产线;日处理原料乳能力(两班)20吨以下浓缩、喷雾干燥等设施;200千克/小时以下的手动及半自动液体乳灌装设备;3万吨/年以下酒精生产线(废糖蜜制酒精除外);3万吨/年以下味精生产装置;2万吨/年及以下柠檬酸生产装置;猪、牛、羊、禽手工屠宰工艺;年处理10万吨以下、总干物收率97%以下的湿法玉米淀粉生产线;桥式劈半锯、敞式生猪烫毛机等生猪屠宰设备。
  荆门市加快建材产业结构调整促进
  转型升级的意见
  为加快推进全市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先进、节能、绿色、环保理念发展建材产业,提升建材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提质增效为着力点,高起点发展石材、石膏、石灰等优势资源型行业,培育节能环保新型建材、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新兴产业,推进建材产业由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生产环节为重向研发、生产、营销并举转变,由产品竞争向品牌质量竞争转变。
  二、发展目标
  (一)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到2020年,建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其中50亿元企业1家,10亿元企业5家,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2个。
  (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建材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自主知识产权创建与保护以及重大创新成果转化取得较大突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3个、省级品牌20个以上。
  (三)“两化”融合深度推进。到2020年,骨干企业在生产运行重要领域、主要环节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研、产、供、销全流程无缝衔接。
  三、工作重点
  (一)改造提升水泥、玻璃等优势行业。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产能盲目扩张,到2020年,全市水泥熟料、平板玻璃总产能分别控制在1000万吨、2000万重量箱以内。支持葛洲坝、京兰水泥等龙头企业实施联合重组。支持优势骨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推广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普及窑炉余热发电和窑炉尾气综合治理技术
  1.水泥及水泥制品。以中和、飞图混凝土等水泥制品企业为依托,开发高质量、高性能、长寿命混凝土产品,扩大商品混凝土与骨料生产能力,推进建筑构件部品化、标准化生产。
  2.平板玻璃及玻璃深加工。支持明达、荆玻等优势骨干企业提高优质平板玻璃、高端玻璃品种和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打造荆门玻璃产业城。
  (二)提档升级石材、石膏、石灰等资源型行业。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提升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1.石材。以大理石、花岗石为主体,开发名优石材产品,打造京山潭龙石材工业园,加快京山“中部石材集散中心”建设。
  2.石膏。以龙源、磊鑫石膏为依托,延伸石膏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高强粉、模具粉、医用石膏粉、新型石膏墙板、石膏砌块、石膏基复合材料等。
  3.石灰。推广运用节能环保型大直径回转窑,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土立窑。
  (三)加快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产业。以改善建筑功能和推进住宅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提高新型建材产品应用比例和范围。
  1.新型墙体材料。以腾宝新材料、明邦建材为依托,发展集防火、抗震、环保、保温、防水、降噪、装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墙体和屋面系统材料。
  2.保温隔热材料。重点发展建筑外墙用安全环保型保温材料、节能自保温型建筑墙体及材料、高速运输装备用安全型隔热材料及制品,开发真空隔热材料、热反射材料、相变材料、耐高温(1300℃以上)隔热新材料及制品。
  3.建筑防水材料。以圣通石化、驰铭防水为依托,发展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粘型防水卷材、热塑性弹性体(TPO)防水卷材、种植屋面用抗根穿刺防水材料及防水保温一体化产品,开发柔性太阳能薄膜防水卷材、聚氨酯聚脲类防水涂层、聚合物乳液类防水涂料和玻纤胎沥青瓦等产品。
  4.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以宝源木业、泰山建材、荆华铝业为依托,发展环保功能型实木复合地板、装饰板、多功能环保型门窗、木塑制品以及耐水、耐火、高强功能性纸面石膏板,开发保温、防火、耐候以及涂色铝塑复合板等产品。
  (四)培育壮大高端新材料产业。开发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产品。
  1.特种玻璃。以明达、荆玻为依托,重点研发平板显示玻璃(TFT/PDP/OLED),生产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真空节能玻璃及光伏电池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TCO)超白玻璃。加快发展高纯石英粉、石英玻璃及制品,开发高纯石英管、光纤预制棒系列产品。
  2.高性能复合材料。加快发展碳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开发新型超大规格、特殊结构材料的一体化制备工艺,发展高速公路及高速铁路用隔音屏、风电叶片、建筑工程、高压容器、复合导线及杆塔等专用材料。
  3.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以京珠、宋河玄武岩、摩根凯龙热陶瓷为主,积极发展玄武岩、陶瓷纤维和岩棉等新型无机非金属纤维产品。
  四、工作措施
  (一)全面落实产业政策。贯彻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关政策,提升行业发展水平。积极争取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予以重点扶持。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行业产学研联盟建设,加强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定期推荐新型建材创新成果应用,积极引导市场新需求,挖掘行业发展新空间。
  (三)扶持创建名优品牌。在工商登记、商标注册、域名注册、市场监管、奖励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
  (四)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开展继续教育和劳动技能竞赛,加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升行业技术应用和创新创造能力。
  荆门市加快机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
  转型升级的意见
  为促进全市机械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成化、绿色化发展,现就加快机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按照“高端、智能、精密、节能、高效、环保”的发展方向,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加快发展轻工机械、锅炉环保及辅助机械、能源化工装备、高端铸造及汽车零部件、电工电器成套设备、基础铸锻件等六大优势行业,重点培育通用航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轻型工程运输及特种专用设备等三大新兴装备制造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一)总量规模。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企业达到300家,实现总产值800亿元。亿元企业达到50家,其中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3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
  (二)科技进步。到2020年,在若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总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行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
  (三)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集聚的规模和水平,70%以上机械行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形成轻工机械、通用航空等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3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产业聚集区10个。
  三、工作重点
  (一)提升六大优势行业。
  1.轻工包装机械。重点发展高速、高效、宽幅、节能等自动成型设备,建设中国最大的纸品包装机械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2.锅炉环保及辅助机械。重点开发锅炉脱硫、脱硝成套设备,由单一的锅炉吹灰器向锅炉环保成套设备转型。
  3.高端铸造及汽车零部件。以高端铸造为核心,进一步发展精密铸件、钢板弹簧、减振器、汽车半轴、制动器、三元催化器等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建成华中高端铸造基地。
  4.能源化工装备。通过创新材料、结构、焊接、真空等工艺技术,重点发展大型高效LNG公路运输罐车、大型球罐、大型低温贮槽、特种化工容器配套装置等。
  5.电工电器成套设备。重点发展环保节能系列变压器、交直流变压器、500kV及以上大跨越导线等。进一步开发高附加值新型振动机械,延伸振动电机产业链,促进振动电机生产向振动机械生产转型。
  6.基础铸锻件。研发生产耐热铸铁铸件、高性能球墨铸铁、精密铸锻件等高性能产品。继续扩大低压阀门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高温高压阀门、合成阀门和特种阀门。发展与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配套的铸锻件和异型件。
  (二)培育三大新兴装备制造。
  1.通用航空装备。重点发展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固定翼陆基飞机及配套产业,开展浮空飞行器的研发设计制造以及航空发动机的组装、制造、生产;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化生产通用航空零部件、应急救援设施及地面保障设施。发挥科研优势,建设水上试飞基地,打造水陆两用航空器研发测试基地。
  2.节能环保装备。开发生产城镇污水处理、发电站烟气脱硝、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成套设备。
  3.轻型工程运输及特种专用设备。利用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发展高升程液压起重搬运机械、港口码头专用搬运机械等高端搬运产品,建设中南地区最大的仓储机械生产和出口基地。进一步研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制瓶生产线。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撑。加强机械产业转型升级的组织领导,设立转型升级发展基金,争取国家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二)强化技术支撑。鼓励企业打造技术创新平台,构建“亿元企业有研发机构,千万元企业有产学研合作院校,千万元以下企业有专家指导”的技术支撑体系
  (三)强化服务支撑。积极推进机械工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为用户提供前、后端的服务和全面解决方案等业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长空间。
  (四)强化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人才政策的导向、激励和保障作用,搭建创业创新平台,用优质服务留住本土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建设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产业人才队伍。

主办单位: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338号中小企业服务大楼3楼 邮编:430077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713号 鄂ICP备1300346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