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中国经济如何开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在3月5日开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给出清晰答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总结了去年的工作,同时对过去5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GDP增长6.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6.5%左右。而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增长目标也定为6.5%左右,并强调要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最终实现了6.9%的增长。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还有很多坡要爬、坎要过,需要应对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虽然困难不容低估,但中央对全国的经济信心增强,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也随之增强。”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完成2021年左右实现跨越高收入门槛的目标,后续4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只要保持在6.3%左右即可,政府意在引导市场淡化对GDP增长目标的关注。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完成铁路投资732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左右,水利在建投资规模达到1万亿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376亿元,比去年增加300亿元。
中央政府同时要求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在铁路、民航、油气、电信等领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务必使民间资本进得来、能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指出,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认真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坚决破除各种隐性壁垒,这表明了中央政府对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决心。
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今年赤字率拟为2.6%,比去年预算低0.4个百分点;财政赤字2.38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55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8300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调低赤字率,主要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财政增收有基础,也为宏观调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对本报记者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就是要增强财政政策对预见性和预防性,抓住关键环节、关键问题,精准发力、对症下药。
进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财政状况出现好转,各级政府仍要坚持过紧日子,执守简朴、力戒浮华,严控一般性支出,把宝贵的资金更多用于为发展增添后劲、为民生雪中送炭。
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不提广义货币增长目标释放了淡化货币政策总量控制的信号,与官方认为广义货币增速与经济运行的关系发生变化、未来货币政策更加注重价格型调控有关。
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改革完善增值税,按照三档并两档方向调整税率水平,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税率,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标准。大幅扩展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大幅提高企业新购入仪器设备税前扣除上限。实施企业境外所得综合抵免政策。扩大物流企业仓储用地税收优惠范围。继续实施企业重组土地增值税、契税等到期优惠政策。
刘学智表示,这次最大看点是个人所得税改革,将从提高起征点和增加抵扣项目两方面开展。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将起到“提低、扩中、限高”的作用,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报告中还首次提到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为实行综合所得税制跨出重要的一步,对纳税人的各种费用形成扣除项目在税前扣除,能够更好地降低个人税费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