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酝酿稳定外贸增长、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新政,中间品进口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有望迎来政策鼓励,相关政策将在年内正式出台。消息人士说,要完成年初定下的6%增长目标,压力还是很大。当前一方面是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此前已经出台的稳外贸系列政策,另一方面也在研究一系列新的政策。据悉,商务部正在调研摸情况,不排除会继续出台一些有利于稳定外贸增长的举措,在稳增长的同时也会兼顾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中国作为全球进出口贸易大国,近些年外贸形势一直不尽如人意,从2012年至2014年,连续3年未完成增长目标。
进入2015年,形势依然严峻。至少,今年开年的外贸成绩单并不理想。
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5.5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3.15万亿元,同比增长4.9%,进口2.39万亿元,同比下降17.3%。经季节调整后,3月份进出口总值下降15.9%,出口同比下降4.4%,进口同比下降25.1%。进出口同比双双明显下降,其中出口出现近年来少有的降幅。
尽管这其中有些特殊原因,因为今年春节假期从2月18日开始,比去年晚了20天左右,春节假期的错位使得1月份和3月份同比基数偏大,2月份同比基数偏小,导致各月出口增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但是,用季节调整法消除春节的假期因素,3月份中国出口同比仍下降4.4%,情况依然不能乐观。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贸形势,消息人士预计,在进一步落实前期出台的各项扶持外贸发展政策的基础上,稳外贸政策年内或将加码,为实现外贸稳增长和调结构贡献力量。
美国财政部在其半年度外汇政策报告中说,中国似乎在2014年岁末和2015年2月份出售过外汇储备,以期提升人民币汇率。中国已经在汇率政策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人民币仍然显而易见地被低估,人民币需要进一步升值,这或将加剧出口压力。
对此,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出口承压的情况下,二季度贸易顺差或会大幅收窄,这将进一步减少外汇占款,稳外贸政策再加码是势在必行。
外贸表现“内忧外患”
外贸下滑乃由多重因素所致。汪洋称,是外需不振、成本攀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与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有一定关系
“今年3月份进出口同比双双明显下降,特别是出口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降幅,这主要是受春节假期因素的影响。”4月13日,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在分析2015年一季度进出口数据时说。
他进一步指出,除此之外,最近一个时期我们的对外贸易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影响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从出口方面看,首先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出口订单有所减少,这是近期出口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此外,综合成本居高不下,传统竞争优势被削弱。
黄颂平坦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疲软,态势难有明显改观。近期我国外贸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今年二季度我国出口向好仍存在不确定性。
外贸下滑乃由多重因素所致。汪洋称,是外需不振、成本攀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与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有一定关系。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在总结去年进出口情况时就指出,全球经济复苏的疲弱、国内低成本优势削弱、制造业吸收外资的下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下跌等,这些因素都将继续带入2015年,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
从国际需求看,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分析,世界经济现在还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期,总体复苏疲弱的态势还没有明显改观。外需增长仍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
从国内情况看,经济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投资和经济增长放缓对进口都有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加工类行业占比回落,表现在出口结构上,一般贸易比重提升,加工贸易比重下滑。同时,因劳动力、融资等经营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我国传统的产业竞争优势在削弱,对出口也形成制约。
“外贸形势和当前经济大形势是紧密相连的,制造业的回升会带动外贸的增长,但目前来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未摆脱,企业又面临效益不高经营困难的情况。这个回升过程会很缓慢。”分析人士表示。
大势不佳,外贸企业的日子也过得艰难。有关调研显示,珠三角出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利润空间缩小。据广东省商务厅去年底到今年初的摸底调查,只有20%的外贸企业预期全年订单有所增长,预期订单下降的企业则达到40%之多。
政策再加码选项
继续出台稳定外贸的政策。包括优化竞争环境、税负统一、融资便利、改善行政服务等方面。“还可以在支持进口上再下功夫”
事实上,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多次点题“进出口”。相关政策涉及完善出口退税机制、改进口岸工作、改善通关环境、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等多个层面。
“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外贸非常重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已经陆续出台系列稳增长的措施,如果这些政策执行到位,那么相信会很快见效。从当前来看,稳定外贸已经成为经济稳增长的重要部分。外贸政策还可以继续加码,在稳增长的同时,也服务于外贸结构优化的方向,助力从“大进大出”到“优进优出”的转变。
在他看来,一方面今年已经出台了一些有利于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这些政策会逐渐显现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继续出台稳定外贸的政策。包括优化竞争环境、税负统一、融资便利、改善行政服务等方面。此外,“还可以在支持进口上再下功夫,比如自主降税方面,临时调低部分产品进口关税,放松技术装备进口等”。
此外,黄颂平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过初步测算,今年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值约为1.45万亿元,约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超过1/4,其中出口表现较好,增长速度超过10%,高出同期出口总体增速5.5个百分点。“今年,海关将举办‘一带一路’海关高层论坛系列活动,建立中欧通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加强与沿线国家海关签署合作协议等制度性安排”。
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看来,虽然减轻地方出口退税负担和推广通关一体化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外贸产生刺激作用,但要真正保持外贸的持续稳定增长,还是要加快产业升级、优化外贸结构,同时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姜超认为,新一轮“稳外贸”扶持举措中,补贴和照顾性质的政策大幅减少。促进外贸短期企稳作用较明显,长期则缺乏实质性推动。此外,这一轮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以再制造为典型特征,比如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去中国化”明显,对新兴经济体的拉动作用已明显减弱。市场份额变化的整体趋势掩盖了行业层面存在的挑战,例如中国轻工业产品出口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正在下降,技术密集型产品在经历了几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也已经近期见顶。
但是,姜超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抱着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不放,就容易走进“出口复苏论”的几大误区,未来中国出口仅是保持平稳,不宜过度乐观。
中小企业或将受益
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国内中小企业应是如今稳外贸的重要对象,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普遍面临较为严峻的出口困境
“之前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很难或很少感受到政策效应。”上海一位从事进出口贸易多年的商务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包括央企在内的大型企业具有多种优势,相对于中小企业,它们更容易在政策中受益。”在外贸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是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定向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支持是政策支持的重点和关键。
《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到,关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出口服务,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外贸发展。但中国民营企业的整体实力与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相比,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从企业反应看,加快推出金融税收政策细则已是当务之急。
上述商务人士告诉记者,比如稳外贸政策已明确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负担较重地区的补助力度,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但具体如何补助,企业如何享受这样的补助是外贸企业急切需要得到的答案。
经济学家毕忠伟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国内中小企业应是如今稳外贸的重要对象,“中小型出口企业在21世纪初呈蓬勃发展之势,已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普遍面临较为严峻的出口困境”。
毕忠伟指出,为中小型企业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至关重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宏观协调指导,围绕中小企业的出口和国际化经营,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和贸易政策,将中小型出口企业纳入中国整个国际化战略体系之中,做好中小型出口企业国际化战略转移。”另外,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精简外贸审批及登记程序,是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节约时间和费用,更快更好地抓住商机。
毕忠伟坦言,转型升级,必然要经历种种阵痛,特别是在外部需求不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这种阵痛可能持续的时间会更长、频率会更高。但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加快“调结构、转方式”的步伐,在增长动力的转换中抢抓时机,就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培育出外贸发展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