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知识
节能减排的四个基本环节
来源:暂无
要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调整资源和能源税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和推广市场化机制等重点工作固然必不可少,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更是势在必行。但笔者以为不能仅倚重能源合同管理、碳交易等新事物新方法,更要注重在传统方法路径上多下功夫,尤以几点至为关键:
一是“节能”,即大力发展节能改造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据有关测算,截至2009年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已达1.71万亿元;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超过3万亿元,占GDP的8%左右。
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蓬勃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但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也不少。我国现有环保企业1万余家,生产品种达3000多种。但90%以上环保设备的技术水平距发达国家落后20年,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国产科学器材行业,尤其是科技仪器制造生产,几近消失。针对上述情况,工信部于3月间表示,“十二五”期间工信部将采取四项措施促进节能环保低碳产业的发展。
二是“减排”,即大力发展清洁生产,积极使用先进技术工艺改造或替代传统产业。
中国的工业占全国GDP比重为43%,也是耗能排污的主力。据统计2009年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比重高达71.3%,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占总污染比重的70%。
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对“两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的政策资金投入,但很多企业仍在大量使用落后技术工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质量技术水平不高,基本还在因循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粗放型的老路。譬如我国目前在用的21大类机械产品占全国用能总量70%,电力、钢铁、机械、石化等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9%,整体效能不高。一次能源投入经济体的综合能效比发达国家低10%。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可谓刻不容缓。
清洁生产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和减排环保的根本措施。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市的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成立了20个行业或地区清洁生产中心,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循环经济10大工程,创建10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培育10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只有培育全球领先的技术、品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才能摆脱以规模取胜的禁锢,才能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高端产品国产化、出口产品高档化,才能实现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战略转型。
三是加快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节能减排。
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不管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还是用先进技术工艺改造传统产业,不实现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就无法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所以两化融合的本质还是工业的现代化、后现代化或再工业化。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如果先将信息化建设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相结合,着力建设产品制造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体系,笔者认为既稳妥务实也相对容易实现。
四是大力自主创新,独立掌握核心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资源,是国家、企业的生存基础和核心资源,也是全球竞争的焦点。无论是发展低碳经济还是循环经济,抑或是清洁生产,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市场和经济增长的空间。世界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回归制造”,其实质是谋求掌握制造领域的关键核心知识产权,从而塑造新的竞争优势,继续掌控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但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欲在低碳经济时代实现崛起跨越,中国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