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案例
推动蓄能技术应用 改善我国的用能结构
来源:暂无
徐纪法 (国家电力公司,北京)
推动电蓄能技术在我目的应用,促进我国用能结构朝着节约、有利环保和降低用电成本的方向调整,为2l世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1、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中国电力工业是伴随新中国的成长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经过建国50多年来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特别是80年代后期“多家办电”政策的实施,使电力工业得到蓬勃发展。1987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GW,1995年超过200GW,今年4月19日,突破300GW。同时,我国发电量也大幅度提高。1978年全国发电量256.5TW.h,1987年达到497.3TW.h,1995年突破1000TW.h,达到1007TW.h,1999年达到1230TW.h。中国发电量和装机容量己居世界第2位;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使持续20多年的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得到缓和,有力支持和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电力不断增长的需求。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于1997年1月组建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力公司坚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四步走”发展战略思路;到今年底将完成第2步发展任务。城乡电网改造、网厂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正在有序进行:但国家电力公司也面临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电力需求变化出现的新课题。一是全国发电利用小时数近年来逐年下降,发电能力未能充分利用:火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1995年为5454h,1996年为5418h,1997年降至5114h,1998年降至4811h,1999年降至4726h ,这说明机组生产能力没能充分发挥,有些新投产机组甚至处于基本闲置状态。二是用电高峰负荷增长很快,电网负荷率逐年下降,峰谷差逐年拉大。全国平均峰谷差率一般在5%左右。有的电网峰谷差达40%多,这种势头目前尚未得到有效抑制。如华北电网1999年最高负荷28.45GW,在27GW及以上有12d,其中夏季5d、冬季7d,而实际每天达到最高负荷一般持续1~2h。据不完全统计,l998年度全国近20多GW装机仅在负荷高峰运行数百小时,造成发电资源很大闲置;而在电网低谷时,又要停掉很多机组,造成频繁启停,如1998年,山东电网机组启停调峰共2037次;湖北电网1998年初68次,1999年启停968次。频繁停机不仅增加能耗,而且影响机组寿命,是很不经济的运行方式。
因此,在用能的观点上千方百计将高峰需求尽可能抑制到最低或转移高峰需求,这样对能源利用、减少发电厂投入、对电网经济运行都有好处,希望通过削峰或移峰填谷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将潜力季节性电能、低谷电能、弃水电能充分利用起来,不仅可促进用能结构调整,改善生存的环境质量(据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统计,日本电网负荷率每提高1%,可降低供电成本1%,并可减少200~300kT左右C02的排放量),同时还可以延缓或推迟新机组建设,其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巨大。
2、加强需求侧管理,大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需求侧管理(DSM)是90年代初期与综合资源规划方法(IRP)一起介绍到我国的,是当前国际上推行的二种先进的资源规划方法和管理技术。这种管理技术与过去在缺电情况下采用的计划用电、节约用电模式,在出发点、基本思路,应用手段上有着明显差别。DSM是管理方式上的一种演进和变革,其实质是运用市场模式、强调利益、满足需求原则,引导用户改变用电方式、用电时间、合理消费、多用低谷电和季节电、多采用高效率设备。一方面使自己的用电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使电网负荷提高,改善电网的经济性,使国家电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同时使环境得到保护,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应大力提倡和推进。电力公司在电力DSM中是处于推进的主体地位,应在政府支持下,积极推动DSM工作;政府从提高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减少燃煤锅炉烟尘和CO2、SO2等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保护环境中得到的社会效益。
根据我国电力供应具体情况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当前推进电力DSM的重点应放在提高电网负荷率上,把低谷电、季节性水电弃水电能充分利用起来、发挥效益,因此,要加大削峰填谷策略与措施的推行,主要有:
(1)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引导用户减少或转移高峰需求和鼓励客户在电网低谷时段多用电的各种电价政策;
(2)积极推广应用可减少或转移高峰电力需求的冰(水)蓄冷空调技术和保谷蓄热高峰使用的蓄能技术;
(3)通过负荷转移到低谷消费,电力公司在价格上给予折让优惠、稳定削峰填谷的实际效果;
(4)采用负荷控制技术、对用户可以减少或转移的负荷、高峰负荷进行直接控制。一方面减少高峰需求;另一方面增加低谷消费。目前,对日益增长的居民空调负荷、电热水器负荷也应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避免居民使用这类负荷对电网高峰的冲击。
电蓄能技术是转移高峰电力、开发低谷用电,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冰(水)蓄冷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在国外已作为DSM的一项成熟技术,一般在大型商场、办公楼、商住楼、宾馆饭店、娱乐场历、金融 大楼、医院等场所应用效果显著。1998年底,日本已有蓄冷空调系统4500家,美国也有4000多家,我国台湾省已投运600多家。目前我国应用的数量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这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蓄热电锅炉的应用不仅能转移高峰电力,而且对防治大气污染,改进城市用能消费结构有极大的好处。按我国目前50多万台燃煤工业锅炉和取暖锅炉计算,1a约燃烧420Mt多煤炭,如果条件具备,将其中l0万台改为电锅炉和蓄热式装置,1a将减少204Mt烟尘和C02排放量,这对改善我国大气质量,保护环境有着极大的贡献。今后随着我国居民分时峰谷电价的推行,安全、经济、清洁、高效、方便的蓄热式电热水器将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居民采暖、供热水的主要热源,这将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环境的改善作用更为巨大。
3、大力做好电蓄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我国90年代初着手开展电蓄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工作。 1995年后,原电力部开始电蓄能电池技术试点工作,部署蓄冷空调试点,投运后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由于应用蓄冷技术带来多方效益而受到企业欢迎,在各地电力企业的宣传帮助和指导下,全国已有20多个地区开始推广应用。其中,浙江省对本省冰蓄冷项目采取奖励电量措施和实行峰谷电价,推动冰蓄冷技术应用,是全国推广应用冰蓄冷项目最多的省;北京、上海、天津、四川等地均采取减免电力增容费、供配电贴费方式,鼓励用户使用冰蓄冷技术,也收到了较好效果;如上海电力公司将市重点项目—上海科技城冰蓄冷项目作个案处理,除免供配电贴费外,在其投运后 峰谷电价比从目前的3:1拉大到4:1。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投运的蓄冰项目有100多项,约能转移高峰负荷100MW。
1998年4月,国家电力公司在上海召开了蓄热式电锅炉推广应用会,会后各地积极宣传、推广应用。陕西省电力公司结合城市环保要求,加强蓄热电锅炉的优势宣传,得到当地省市政府领导支持,首先在政府大院淘汰燃煤锅炉,改造成蓄热电锅炉供采暖和生活用热水。河北、山东、上海、山西、天津、北京、新疆、辽宁、湖南等地电力公司,在办公楼、商场。影剧院、学校、工厂和家属宿舍等场所推广电热锅炉和蓄热电锅炉,均取得一定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应用电锅炉约4800台、600Mw,但蓄热电锅炉仅占10%左右。
我国蓄能技术应用刚起步,虽然推广应用的面很小,但效益明显,潜力很大。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在大力做好电蓄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电蓄能技术的宣传工作。1998年1月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DSM指导中心,1999年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DSM指导中心创办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期刊。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刊物,要围绕电蓄能技术推广应用来做工作,一定要把这项技术介绍到广大用户中去;各省电力公司也要在本省范围内做好宣传工作。
(2)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积极推动电蓄能技术的推广应用,采用电蓄能技术可消纳低谷电能、丰水期水电,改善环境,国家对此是支持的。国家科技部、国家经贸委在新价格[1999] 2189号文件中明确规定鼓励用户在低谷时段和丰水期多用电,对用户适当降低低谷时段、丰水期的电价水平。国家电力公司高度重视低谷电能、丰水期电能的利用,国电财[2000]114号文进一步明确要加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推行力度。特别指出,对有利环保和节能技术应用的用电,可制定相应的低谷优惠电价;对有条件的商业和居民用户,可实行峰谷电价,制定较为优惠的低谷电价,鼓励低谷蓄热用电,对有利环保和节能技术应用的新增电力容量,可适当减免电力容量贴费。这些政策,各地在推广电蓄热 (能)技术中都可应用,希望把推广工作扎扎实实做好,让使用这项技术的用户真正感受到实惠。
(3)要切实帮助用户(企业)把好产品和工程质量关,牢固树立为用户服务的思想意识。选用的产品、工程设计、施工要经过招标,工程施工要实行监理。
(4)要控制降低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的高低不仅影响到用户的负担,也决定着这项技术推广的命运。这点的历史教训是很多的。对大型工程设计一定要评审,工程设计、施工设备选购要招标,中介组织为推广应用做工 作,取费一定要合理。
(5)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电蓄能技术和产品。目前我国推广应用的冰(水)蓄冷空调、蓄热式电锅炉,在技术上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改进和发展,许多新的应用领域需要探索,许多新的元件、产品值得开发。应当讲,人们的需求随着科技进步在不断增加,这个市场潜力是很大的,而且其效益会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如电蓄能技术是否配置自控系统,其能源利用和整体效益相差很大,希望大家在电蓄能技术完善和发展上作出新贡献。
(6)要作好规划工作。电蓄能技术是一项有利于社会、用户和电力企业的好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推广应用初期免不了有困难,政府部门一定会大力支持。
注:作者系国家电力公司发输电运营部副主任, 本文系作者在6月14日“蓄冷(热)-节能技术交流会议”上的讲话
(编辑:厦门节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