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这是杨晓锋的座右铭。
19岁时,以一人之力办支教活动;20岁时,不顾劝阻毅然休学创业;事业刚刚起步,大刀阔斧推倒重来……从甘肃静宁县小村少年,到校导网联合创始人兼CEO,杨晓锋的创业过程中,一直在践行着他的座右铭。
“锻炼自己,多做一些事”
武汉大学生创业先锋人物、孝感青年创新创业导师团导师、“理工马云”……如今的杨晓锋拥有一大堆荣誉和头衔。但在他看来,自己最成功的事情,是在19岁时,以一人之力成功发起一场支教活动。
2007年,刚刚结束高考的杨晓锋,开始了一个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清闲暑假。
由于复读一年,他的很多高中同学已上大学。同学们暑假回乡,和他一样清闲。偶然看电视得知沿海地区学校师资齐全,而在家乡学校,一个老师带几门课,他决定发起一场支教活动。
他那些在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就读的同学们当老师,但资金、场地,都是未知数。
跑赞助,跑遍了静宁县几乎每一个企业。有企业老总甚至问他“是不是闲的蛋疼”;
找场地,一个中学一个中学地打听,直到站到当地主管教育的副县长面前,副县长看了好几遍支教方案后,才确定这个一脸青涩的19岁小伙子,是真的想支教。
顶着三伏天的烈日奔波近一个月,这场支教活动终于办起来了。当地媒体蜂拥而至,杨晓锋成了县里的名人。
“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一定要‘锻炼自己,多做一些事’。”当时,虽不知创业是什么,但这场支教活动在他心里种下了创业的种子。
一场地震,让他走上休学创业路
2008年汶川地震,杨晓锋正在武汉理工大学读大一。得知家乡平凉市静宁县受灾,他心急火燎地联系家人,电话却一直打不通。
那就报名去震区救灾。可又因为专业不符,名没能报上。无奈,他组织一批同学,卖报为灾区募捐。
后来终于联系上家人。看到报纸报道大企业家捐款捐资,对比自己一度与家人失联时的无助,他觉得“要让自己变得更强,更有经济实力,才能更好的帮助别人。”
找到辅导员,得知就读的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最高年收入只有二十万。他明白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经济实力,从此坚定了创业的决心。
早在大一,杨晓锋就通过在校园里倒腾银行卡、电话卡赚到了4万元。怀揣这笔“巨款”来到课程相对紧张的大二,创业雄心跟学业产生了矛盾。
他决定休学。“你去百度一下,多少人休学创业失败的!”教务处的老师,把杨晓锋“劝”得一句话都没说出口。但他回到宿舍,就一口气写了《小谈创业》《我为什么执意要休学》《重申休学理由》3篇文章。“文章打动了院领导和教务处,他们同意我休学一年。”
休学要勇气 创业时归零更要勇气
休学后,2009年杨晓锋成立一家电商公司,通过网站在大学校园卖东西。
要提高知名度,就要不停做宣传、推广“烧钱”。当时,只要一开会,就是要求股东增资,后来大家都怕开会,4个投资人增到7个,大家陆陆续续投了十几万。
才两个多月,钱已经不够烧,公司入不敷出,大伙信心也越“烧”越少。伙伴们开始撤资,他也欠了5万多的债。
“没脸回去继续读书,我再去教务处,又申请了一年休学。”为了还债,他在校园摆摊卖了近一年的土特产和保暖内衣。
债还清了,再次“杀回”互联网继续创业。有了第一次失败的经验,他明白,创业不单要紧跟热点,更要做别人未曾涉足的项目。这次,他选择做大学生服务平台,通过网站为大学生服务。
2011年6月,武汉校园导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9月,作为校园综合服务平台的校导网诞生了。网站为大学生提供培训、二手交易、购物等各类服务。
一年过去了,校导网的日访问量达到了2万人次。可杨晓锋发现,问题也来了。网站的服务门类太多,创业团队的能力和掌控力却有限,用户投诉数越来越多了。
“必须砍掉部分业务。”可不论他想砍那一部分,团队里总有人觉得是心头肉。他一狠心,全砍,归零。
之后,他为校导网重新确定定位——为大学生社团提供展示、活动赞助、跨社联谊、新闻报道、资料共享等服务。轻装上阵,校导网变为全国第一家为大学社团提供服务的网站,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如今,校导网在杨晓锋以及联合创始人邓志成、董浩的带领下,在北京开办分公司,获得450万的天使投资,还得到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的视察和称赞。
“要相信自己能!也要明白,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杨晓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