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件事就去做,并努力让它产生价值,过程并非一鸣惊人,文火慢炖总有收获。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董松岩和他的小伙伴们,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2005年,他和同学自编自导了第一部微电影;现在,他手下的小团队,一年创造的价值是500万元。
他和同伴姚明、涂毅,是武汉微电影业界的一张名片。
大学从端盘子开始
2002年夏天,湖南荣桓镇的19岁小镇青年董松岩,来到武汉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从小爱好美术,并且在初中接受过系统美术训练的他,就读的是武汉理工大学的动画专业。
虽是家中独子,可是董松岩家境困难,并不能像别的学生那样肆意享受大学时光,他要先想办法减轻父母的负担,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
为了赚钱,他端过盘子,做过家教,开过画室,还和同学合伙开书店——所有勤工俭学的方式中,他认为端盘子最没有技术含量,不靠谱,而自己爱书成痴,开书店最对他的胃口:“每次去书城进货都是难得的幸福时光。”
与此同时,他是4年大学班长,并且经常拿到奖学金,加上勤工俭学的收入,基本不用向家人伸手要钱。
凑够800块拍电影
生活再窘迫,董松岩从未停止追求艺术的步伐。大三开始接触DV拍摄后,他走上了拍摄微电影的“不归路”。
那一年,董松岩自编自导了第一部长片《灯火阑珊》。他恶补影视行业的基础知识,“纠集”“忽悠”一批和他一样有电影梦的同学,凑了800块钱,然后分工合作,拍出了这部片子。
后期制作时,条件太简陋,他们不得不把两台电脑的硬盘接在一起,才勉强完成了全片70分钟的剪辑。
当时一起合作的同学,有些后来也成为他事业上的伙伴和得力助手,比如次片中的男主角涂毅,今天仍是天堂映画的铁三角之一,他的角色如今是制片人。
辛勤的付出总有回报,《灯火阑珊》首次在学校阶梯教室试播就座无虚席,放在网上后,点击量也一下增至10万。之后不久,黑龙江一家影音公司买下了该片的版权,虽然只卖几千元,他和小伙伴们还是兴奋不已。
之后,他们又接连拍了3部短片,并且获得了在学校礼堂展映的机会。为了那次展映,他们给制作团队取了一个文艺又浪漫的名字——“天堂映画”。
16万开公司如今年入500万
2006年,大四,董松岩开始找工作。当时,他的同学们都希望成为老师,然而内心蠢蠢欲动的电影梦,让他最终选择去了杭州的一家影视公司。可一个多月后,他觉得学不到东西,无法施展创意,又毅然辞职回到了武汉。
就在此时,荆楚网联系他拍一部片子,于是他找来昔日“臭味相投”的几个好友,开始筹备新片《初夏》。借着这个契机,他和涂毅等几人于2006年10月,正式注册成立了“天堂映画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并且认识了如今公司铁三角的另一位——姚明。至此,微电影“梦之队”终于合体。
他们凑到16万,租了一间两室一厅,买了一台电脑以及必要的拍摄设备,而后开工。公司开张第一个月,签到一笔视频广告的业务,虽然只有5000元,却保证当月没亏本。
制作广告,拍摄短片是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但是,这群因为电影梦走到一起的年轻人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们利用有限的资金接连陆续拍摄多部短片,并放到网上供大家免费欣赏。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短片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奖金不但补贴了拍摄支出,甚至还赚到了钱,“天堂映画”这一品牌也随之火爆。
也有困难的时候,账上一分钱没有,大家主动不拿或少拿工资,最初的伙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陆续退出,但董松岩从没想过放弃,公司也逐渐发展壮大。从第一年年营业额20万,到第二年40万,第三年80万...如今的天堂映画已经有员工二十多人,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万。
终极梦想:拍一部院线电影大片
董松岩和他的合伙人,用微电影的镜头对准这个城市的街头巷尾,市井人生。
这一路走来,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电影梦,并用实际行动一点点去践行它。他们认为做商业广告是途径,是手段,是需要,却不是目的。他们的终极梦想一直是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大片,因为这一初衷始终未变,他们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最好的理由。
把自己的梦想和事业结合在一起,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幸运。“天堂映画”能够走到今天,正是因为这群当年的文艺青年们没有丢掉自己心里最初的梦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对勇于坚持的人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