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域创新发展委员会宣布成立,这一区域创新机构将搭建起多元化主体参与的一体化平台,加快过去被分割的各种创新组织的融合。
近年来,湖北高含金量政策不断出台,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战略新兴产业加速布局,推动了各种新型创新服务机构和平台的落地,也促进了全省创新水平的快速跃升。去年湖北在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中上升3位,成为上升幅度最大的省份,进入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第一方阵”。
成绩:创新水平跃上新台阶
湖北省围绕国家“双创”工作部署,高度重视和推进科技创新创业,从2013年开始湖北省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坚持以科技企业孵化器“扩规提能增效”为抓手,有效引导资金、项目、人才、平台等创新创业要素向科技创业企业聚集。
该工程实施以来,每年新增孵化企业4000多家,目前已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500多家,全省孵化器面积突破16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总数超过16000家,孵化器数量、面积以及在孵企业数,均位居中部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年均增长30%,达到5369家,位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
此外,湖北还立足自身科教优势,将“出成果、促转化”作为贯穿省市县科技部门的一项核心职能和推动科技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的主要抓手。从2015年开始,持续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
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呈现“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三年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4012项。2017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同比增长14.9%,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二。从2013年的235亿元到2017年的1066亿元,湖北省技术合同交易额翻了4倍。
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湖北省坚持“多轮驱动”,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促进湖北科教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为主线,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推动全省创新水平跃上了新台阶,在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中,湖北省从2013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7位,进入到“第一方阵”。
问题: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
“全国170多个国家级大型科学设施,我省不到4个;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湖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大平台、大基地是聚集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湖北省在数量和投入上难以满足高端原创性、引领性创新的需要。
近五年,全国共有69个通用项目被授予国家科技奖一等奖以上,而湖北省主持完成的仅2项,所占比例只有2.9%,与湖北省作为科教资源大省的实际不相匹配。湖北省高校服务企业获得的科研经费一年仅28亿元,高校院所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进一步激发。据测算,201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4%左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产业布局来看,湖北全省传统产业占比超过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左右,新经济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中小城市、县域经济仍然是湖北省发展的薄弱环节。
湖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科教大省,湖北省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坚持围绕中心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为全省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典型: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
湖北第一家国家高新区——东湖高新区,经过30年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收入规模均已跨越千亿元,企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
为发挥高新区在湖北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加速器”的作用,湖北省在全省高新区内推广东湖高新区先进经验,推动高新区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园外园”“一区多园”等区域创新合作载体,有效破解个别园区土地空置、筑巢引凤难的难题,促进创新资源和要素的优化整合。坚持“以升促建”,推动高新区创新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全省国家级高新区达到12家,位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
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彭泉介绍,今年,湖北省将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500亿元左右,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超过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500家。
5月14日,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东湖高新区召开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东湖高新区出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20条实施意见,首次提出打造高能级产业体系、高精尖创新体系、高素质人才体系、高效率制度体系、高水平开放体系、高品质生态体系等“六高体系”,围绕产业、创新、人才、制度、开放、生态等六大方面,助推东湖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省上下已形成共识。湖北省省长王晓东说:“要充分发挥园区的载体作用。园区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要推进自贸区、高新区、老工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速转型升级,探索建立湖北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打造集约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