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17日,第二届中国传播创新论坛在武汉大学召开。本届中国传播创新论坛的主题为“新时代中国传播创新:动力与路径”,旨在立足中国传播问题,通过学界、业界的跨界对话,为进入综合改革创新阶段的中国媒体提供新经验、新方法和新理念。
此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主办方特意组织中国传媒业界与学界的名家形成跨界对话。学界专家主要来自台湾政治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
会议共设10场分论坛,议题分别为“中国传播理论创新发展”“媒体融合的中国实践”“新时代的媒体创新”“社会连接与传播发展”“新时代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媒介生态与进路”“中国传播路径创新与效果”“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创新”“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国传播创新的趋势与方向”。
一、聚焦“动力和路径”。学界和业界都关注到互联网时代中国媒体转型大浪潮中的焦虑和不安,不论是传统媒体的生态重塑,还是原生新媒体的变革之路,都充满了不确定性;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媒体正在经历一种“边飞行边换引擎”的探索过程,当下的我们可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聚焦中国传播创新的动力和路径。专家们指出,国家制度的创新、技术的更新优化、用户的行为变迁和文化的多元生长是我们创新的动力来源,传统媒体转型需要回补传播缺口,这将是一种重建社会连接的裂变。我们对动力和路径的关注点转移要求我们直面变革本身,这应该是由思维、业态、用户、技术、产品和体制机制构成的全媒体生态系统变迁。除业界创新外,类似计算传播学的新兴学术研究也是中国传播创新向动力和路径转移的可能道路。
二、聚焦“中国范式”。专家们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传播始终在焦虑中发展,进而呈现多种观点的创新和争议。新时代以来,中国传播正在经历多样性的创新和转型,实践者、研究者都在不断地尝试、调整和反思。比如,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文化模式也可以推动网络强国。当然,技术平台的出现可能会领先于社会对于传统领域的定位,这要求新媒体需要更多承担社会责任。有专家指出,中国国际传播划分为第一个十年和下一个十年,新时代开启的制度创新将更好地提升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其间,我们需要更多地总结和提炼传播的方式和规律,比如,通过跨文化教育中的多元文化共享模式可以有效拓展讲好中国故事的道路选择。专家们的发言都表明,中国传播实践的每一步发展都应该有理论的提炼和抽象,以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深深关切。
三、聚焦“媒介融合与互联网治理”。专家们在讨论中认为,“中国传播”是一个融文化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新秩序于一体的概念,中国传播的创新、创新的中国传播在当下同等重要,彼此间可以共同发展、彼此激励。讨论焦点之一是媒体融合,中央级媒体通过新创设的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不断进行话语创新和调试,地方传统报业通过报网融合等一些列改革举措“做擅长的事情”,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从技术创新中寻找到了可行道路。有学者用新型主流媒体的四组概念和功能辨析涵盖了当下中国媒体融合的现象和问题。这些实践表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在国家制度保障的基础上,正在多头并进、多渠道发展,并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效。讨论焦点之二是互联网社会治理,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为政府开启公共社交传播的新时代,政府开始转换话语体系进行角色转变。比如我国教育新媒体矩阵正在践行政务服务和政治传播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中国电视节目测评也在结合新兴技术和大数据研究进行测评方法创新。与会者的发言表明,中国传播已经呈现出很多有价值、也有争议的传播形态,比如直播中的伦理问题,这要求中国传播创新和创新的中国传播在彼此建构中更需要聚焦一些社会普遍性的焦点、难点,从中思考中国传播创新的特色范式。
四、聚焦“本土化传播理论建构”。专家们共同表达了本土化传播理论建构的重要性、迫切性,认为实践总是当下的社会行动,容易受到时空限制,只有理论才能成为超越时空的有效知识,建构我们与历史和未来对话的途径。有的提出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再学科化;有的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赋权”为核心理念的全球传播(新全球化)模式;有的在“中式全球化”理论基础上,提出“通”这一中国概念从沟通到全球通发展的可能性;有的在对选择螺旋理论再思考后,提出中国研究中可借鉴的理论模型和融合之路;有的拓展视觉框架及其深层元语言结构的分析方法。讨论中,大家认为网络社会的确使主流典范已陷入深深的困境,研究者要有建构本土化理论的勇气和智慧,当然,本土化理论亦需要世界性的呼应。
武汉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会议闭幕式推出了《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总体报告》,他们认为当下的中国传播创新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播形态的传播体系,表现为社会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对外传播、媒体传播的融合结构,具体包括中国传播能力、社会治理、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等维度。武汉大学创立的“中国传播创新论坛”就是要从互联互通的全球视野,探索中国传播创新的路径,从中国传播的发展道路中凝练中国理论,共同推动中国传播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