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想清楚这个问题
就别白花力气创业了
文|盐必
9月将至,2016年的余额转眼间也只剩下了三分之一。只想问创业的你们一句:年初花大力气定下那个目标,都完成的怎么样了?
恐怕能回答“还不错”的声音,依旧寥寥无几。甚至,比去年更少。
这年头,创业公司似乎已经成了“开会、加班、熬夜”的代名词。会是“无处不开”的,加班是“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的,熬夜更是一种家常便饭。但是,这些都不是事儿。更严重的事情,是花了时间没进度。
每个人挤着时间这头奶牛的奶,将奶喂给嗷嗷待上线的项目,结果几天、几周力气花进去,愣是没有弄出所以然来。这种感觉,就像是每个人的时间,都被不知名的问题杀手给“谋杀”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之前在《不是针对BAT,而是大部分「xx系」根本不适合创业》(点击灰蓝字进入相关文章)一文里曾提到过,有一些创业者,并不是真正的自己想创业。
也是凑巧,曾有个朋友加入过的创业公司,创始人A就是这样的存在:被人相中个人能力,给到了一笔数额不小的启动资金,推着去创了个业。
A怀着一腔热血,预备大干一场。用户的需求、用户的痛点?A模模糊糊感觉心里有数,就决定先干了再说。此外,眼看着团队成员一个一个招了进来,于是他大手一挥,不如我们来讨论讨论怎么做这个产品吧。
“早上9点多到公司,很少处理业务,基本上就是开一天的会,讨论什么?产品战略、方向。晚上7、8点回家,微信上大家不断冒泡,还是在想战略、想方向……”
刚开始热火朝天,大家激情满满。但很快,问题就出现了:
说来,团队几人对用户需求没做过系统调研,那需求点是怎么想出来的?今天听这个人说,用户需求点在这里,就调整一下方向;第二天来上班,另一个人又说需求点在那里,再调整一下方向。
频繁变需求,产品和技术就尴尬了,产品不停“改改改”,原型一天一个样。等到众人盼星星、盼月亮等来成型的产品,才发现界面难看到一定境界,Bug多到不行,根本拿不出手。
更让人崩溃的,是内部矛盾火速升级。原来说要这个功能,做出来发现没必要;原来说那个是强烈需求,改完又觉得不切实际。这样几番折腾下来,更多战略层面的修改还没落到产品上,光是几个负责人之间,沟通就越来越困难。
朋友自然是选择退出了团队。离开公司那一天,小房间里,A还在拉着产品、技术讨论着战略和方向……
“做得越久,就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不是一家创业公司有过的“小”毛病,尤其病在小团队的创业公司身上。
对小团队来说,人和时间是最宝贵的。一次、两次发现方向的大问题,迅速调整是好事,但过于频繁的调整战略,无疑变成团队在事倍功半地“磨洋工”。磨掉了时间,磨掉了人的耐心,磨掉了大家清醒的头脑和志气,最后整个团队被模糊的方向推着走,白白浪费各自的金钱与时间。
不如狠一狠心,先给自己和团队一个月的时间和一个方向,咬牙杀出一条血路来。
Founder Equity Fund的投资人Joe Dwyer曾发表过一个挺有意思的看法,“试着杀死你的创业公司”。
他觉得,如果你曾竭尽全力去干掉自己的公司但没有成功,岂不说明,你的公司至少不会死在一些你没想到的漏洞上吗?先自行反向测试和探究公司的方向和业务是否靠谱,顺便补上潜在漏洞。你不这么做,你的竞争对手也会这么做。
不过现在这样的环境下,杀死你的创业公司之前,先试着要“杀死”的,是你的梦想。
很多创业者会一直怀揣着很宏大的梦想去创业:我要颠覆xx行业,做xx行业的Uber。每次想到这样的梦想,他就燃起了浑身热血,恨不得立即扩张队伍,一天完成一个月的KPI,一个月做到一年想做的事情。
信心足、年轻热血都不怕,怕就怕太过于感性。遇到状况时,用感性替代理性分析,用情怀替代承认缺陷,然后一条道走到黑,最后忽略了重要的问题。
比如说问他,要怎么做到颠覆xx行业?你的第一步是什么?他可能一时半会儿答不上来。
王健林在鲁豫的新节目中接受专访,「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1个亿」这两张截图已经被微博上的围观群众转疯了。但喧闹之下,创业的你其实更应该明白,「心和舞台是一个逐渐放大的过程,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的意义所在。
当然,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可不仅仅是先定一个小目标就能解决的,也并非努力向前冲就能横扫千军。找准方向、保持理性、踏实前进,是比追求完美战略和情怀更靠谱的加速器。
至少,别让被杀掉的今天,变成谁都赔不起的明天。
1526位投资人
511家投资机构
已有146个项目在微链融资成功
还不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