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的行业,公共交通的发展水平往往能展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城区治理水平和服务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交通优先,实际上正是将发展成果分享给人民,让百姓优先共享。
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建,打造出一条串联13所高校的公交路线,开启“校校通”的“洪山模式”。而这条“校校通”公交开通仅半年时间,日均客流量就超过1.3万人次,远远快于一般公交线路客运成熟所需时间。广受欢迎的背后,是对城区发展的精准定位和对高校师生互动交流广泛需求的满足。
“十三五”时期,我市提出了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目标。“三个升级版”的实现,应摒弃“大水漫灌”的思维,细分到各个城区来说,就是要针对各个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功能性不足来补齐短板,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大武汉的“升级版”。
在以往,洪山的“大学之城”坐落的高校数量接近武汉百所高校的半数。但彼此毗邻的高校,却因为公共交通线路的供给不足,相邻高校师生的互动交流往往遇到出行困难的麻烦。
大学不应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智慧碰撞的知识天堂。更何况,“十三五”规划中,洪山区将建设成为以大学为核心,以城市为依托,以产业为主导,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大学之城”。洪山区通过增加“校校通”的供给侧调整,用环状公共交通串联起沿途各大高校,补齐了公共交通路线供给不足的短板,从而也提升了区域公共服务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校校通”的“洪山模式”,是政府宏观规划引导,高校、企业多方合作的成功典范。在武汉加紧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中,任何组织和个体都不应将自己从发展的征程中摘出。洪山“大学之城”的建设,是为高校人才培养向企业人才输入提供优质平台的搭建。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旋律下,“洪山模式”的推出,是充分认识到洪山区域特点及优势,为洪山区创新发展最核心、最关键的人才提供公共服务。一个城市拥有高校和人才,具有极大的竞争潜能和发展空间。但在培养人才,不断为全国各地输送人才的同时,怎样确保优质人才不仅是学在武汉,更能被武汉所吸引,投身到大武汉复兴的建设中去,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是对武汉城市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的问题。
无疑,提高城市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城市公共服务的配套措施是否人性化,是否足够贴心。而“洪山模式”恰恰就是在用公共交通的细节,为居住在此的人们带去更美好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得到货真价实的公共服务的同时,提升对武汉的城市认同感。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的便捷化,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民之所思,政之所为。“校校通”的“洪山模式”作为公共交通服务的个性化升级,紧紧结合城区概况,选择更符合城区实情的方式来推动公共服务的发展,值得其他城区借鉴。在推动“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之际,不断提升城区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