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孵化创业团队700个,375个团队获得融资,平均每家融资500万元,融资总额超过18亿元……中关村创业大街自2014年6月“开街”以来,一年多的时间内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有人说中国创业的最前沿在中关村,而在中关村创业的最中心则是创业大街。这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海淀桥南、纵深仅有200多米的街区,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地打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景?
创业大街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90年代,为了给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方便购买专业书籍的地方,海淀图书城应运而生,这里一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图书零售批发聚集地。
“但近些年来零售业态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成了中关村占用资源较多、产出附加值较低的业态,产业亟待转型。”前街区运营方清控科创董事长秦君表示,“创新创业”成了政府和市场一致认定的转型方向。
借着中关村西区的改造,海淀图书城顺势转型,改造为中关村创业大街。改造之初,就以“政府+市场”的创新模式来打造创业大街。“我们做了回租、回购,以完成产权分散情况下街区的整体改造。”海淀置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杜瑞明说,政府加速收购部分街区产权,同时对即将到期的其他业态不再续租,专门留给创业单位入住。
政府资源配置与市场专业服务的高效结合,让创业街区快速成型。而具体的“创业服务”工作,便交由市场来激发活力。据清控科创负责人介绍,在一年半时间里,创业大街入驻机构从开街之初的11家,增加到40家,联想之星、3W咖啡、氪空间、车库咖啡等一批创新孵化器进驻街区,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英特尔、大众汽车、谷歌等跨国公司也纷纷来大街交流合作,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在这里迅速兴起。
独特“创业生态”持续形成
五年前,3W咖啡还只是一个咖啡馆,后来,创始人许单单根据创业者的需求不断尝试新的业务。首先是帮助创业企业做市场推广;然后做孵化器;再后来又和伙伴盯上了互联网领域人才招聘市场,开始做拉勾网。
“创业很难、很孤独,但自从我们进入中关村创业大街,很少感觉到无助。创业会有许多坎儿,但在这个大家庭里,会让事情变得简单一些。”石墨文档联合创始人吴洁对创业大街充满了感激之情。在入驻期间,他们获得了国内知名投资人黄明明、王啸和洪亦修共计8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
其他入驻大街的机构也有不小的收获。其中氪空间、3W、拉勾网、创业黑马旗下牛投网、因果树、言几又、聚创等机构均成功获得至少一轮融资,融资总额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其中氪空间、拉勾网估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专业的市场机构善于将创业要素放大,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圈,提供“创业能力的孵化”。在这里,不同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都能找到不同的、适合自身的“根据地”。
草根创业者和互联网创业圈子都在车库咖啡和3W咖啡扎堆;初创公司喜欢聚集在36氪;中小企业则把联想之星、天使汇作为据点。还有专注硬件领域孵化的京东JD+、硬派空间;带着高校背景的北大创业训练营、清华经管加速器;深耕国际孵化的盛景国际创新孵化器。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关村创业大街就几乎打通了完整的创业服务生态链。
“中关村创业大街就像是一个创业的天堂,有懂我们的创业孵化团队、有大量的投资人、有众多志趣相投的创业者、有低廉的创业成本……有着我们能想到的所有创业资源。”氪空间的首批入驻者——玩聚北京CEO 郑晓宇,对中关村创业大街的这一年感触颇深。
“创业生态”激发创新动力
在创业大街“创业会客厅”里,创客们可以得到从注册创办公司到产品知识产权注册的一系列支持。街区负责人介绍,“创业会客厅”首创“政务服务+专业服务”的模式,集合了政府部门及100余家专业服务机构,为创业企业提供涵盖公司设立、政策服务、科技金融、法律咨询、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六大类别的全方位创业服务。
“可以感觉到,因为有这些政策,专业的融资、孵化,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生态已经不比美国硅谷差,创新创业的活力正在源源不断地迸发。”在中关村创业近三十年的用友网络董事长王文京说。
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完善,又从源头激发创业大街不断开拓创新的动力。据了解,创业大街积极开展全球创新创业合作,通过基金共建、跨境联合孵化,举办国际创新创业活动等多种方式,构建与全球开展创新创业合作的常态化通道。
街区负责人介绍,2015年,中关村创业大街对来自韩国的5个优秀创业项目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本地孵化,已经有孵化毕业的团队陆续落地北京。国际创新创业大赛、Demo The World全球路演、创新集市等创业创新活动,吸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包括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大企业、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参与。
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更体现在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战略视野创新上。中关村创业大街的诞生和发展,正是这几种创新要素相融合的结果,它也将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