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到机器人保姆、能下围棋的AlphaGo,人工智能的潜力越来越为公众熟知。
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器等技术的加速突破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一阶段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和自主操控等新特征。
“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说。
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为此,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工智能做出重要批示,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要求抓住机遇,在这一高技术领域抢占先机,加快部署和实施。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近日,我国首部国家级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谭铁牛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发布,毫无疑问是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着眼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所推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中国科技界的一件盛事,更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喜事。”。
谭铁牛表示,《规划》的实施必将大力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事业的发展,掀起新一轮的热潮。
人工智能发展产业前景可期
《规划》是面向2030年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行的战略性部署,规划中确立了“三步走”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国际第一方阵,成为我国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有力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技术与应用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
根据《规划》,到2030年,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社会治理、国防建设各方面应用的广度深度极大拓展,形成涵盖核心技术、关键系统、支撑平台和智能应用的完备产业链和高端产业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也表明,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产业前景可期。
6月27日,普华永道发布的《抓住机遇》报告显示,人工智能的推动下,2030年全球GDP将增长14%,相当于15.7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中国与印度这两国目前的经济总量之和。
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2030年GDP将增长 26%)和北美(GDP增长14.5%)有望成为人工智能最大受益者,总获益相当于10.7万亿美元,占据全球增长比例的近70%。
总体而言,由于人工智能将提高生产力和产品价值,并推动消费增长,因而零售业、金融服务和医疗保健将是最大受益行业。至2030年,随着人工智能驱动消费大幅上升,产品性能得到更好完善,消费需求与行为随之转变,这将促使GDP增长9万亿美元。
企业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有专家表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在进入“加速成熟期”,语音、图像、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的众多人工智能应用,不但会在近期出现成熟应用,还将快速普及,并成为重要的产业投资机会。
目前,百度、阿里、腾讯、联想、华为、京东等国内IT企业正在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董事会副主席陆奇表示,人工智能将会成为中国和百度的机遇,百度将会成为人工智能平台。人工智能会像前三次工业革命一样,将人类推进新的时代。AI技术让我们可以开发智能化产品,这些产品有能力自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在近日举行的联想2017全球创新科技大会(Tech World)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人工智能让这个问号不再存在,新世界会成为现实。而联想的使命就是要做人工智能的使能者、推动者。”
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阿里马云近期表示,不应该让机器像人,而是要让机器有像人一样学习的能力。机器也不应该成为人的对手,机器和人合作才有未来。
业内普遍认为,IT巨头加速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将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将进一步推动产业成熟。随着《规划》出台,大量创投活动也会进一步活跃,并将围绕语音、图像、自动驾驶这三大主线,形成成熟的产业链。
有业内人士称,根据目前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态势,未来两年内,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金额将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投资总金额可能是2016年的3倍甚至更高——以此估算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金额将轻松突破500亿元大关。
积极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对就业的挑战、对社会伦理的影响等。
对此,王志刚认为,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挑战,加强前瞻预防与约束引导,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确保人工智能走上安全、可靠、可控的发展轨道。
李萌认为,人工智能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征。既要加强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力度,又要预判人工智能的挑战,协调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与社会政策,实现支持发展与合理规制的协调,最大限度防范风险。
对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规划》明确,我国将“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趋势”,就是要实现发展与规制的协调。
对于就业影响,李萌表示,“人工智能对就业有影响,但是科技发展对就业的冲击不是今天人工智能出现后才有的。机器的出现导致大量手工作坊工人失业,流水线工厂的出现导致传统工厂很多人失业。但从长期来看,科技带来的就业远远大于失业。”
为此,需要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就业形势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的培训、人才的培养做定向调整,使得未来劳动力更加适应智能社会和智能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劳动力供给和技术发展、经济社会需求更加匹配。
对于法律法规、社会伦理等问题,《规划》明确,我国将制定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我国将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研究,建立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框架;并将重点围绕自动驾驶、服务机器人等应用基础较好的细分领域,加快研究制定相关安全管理法规,为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奠定法律基础;还将开展人工智能行为科学和伦理等问题研究,建立伦理道德多层次判断结构及人机协作的伦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