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现阶段没法实现普惠金融,但是,随着未来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的完善,系统数据库的不断整合,支付这样的业务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一定会实现普惠金融的目的,服务现在金融行业无法服务的客户群体。
前段时间看不少互联网金融项目,都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有几亿人享受不到很好的金融服务,有些创业者还拿出了工商银行做例子,工行全国大约有近3万家网点,每个网点服务存款在30万以上高净值客户的客户经理大约有2-3人,每个客户经理大约要服务100人甚至更多,那么,很多的高净值用户实际上等于没有得到服务。这还仅仅是财富管理端,在资产端,能够获得金融服务的用户更是少之又少。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在传统银行的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方面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普惠金融,源于英文“inclusivefinancialsystem”,始用于2005年联合国宣传小额信贷年时,后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大力推行,是一个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互联网金融,到底能不能实现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现在到底在干什么?简单整理了一下互联网金融2015年11月目前的情况(个人整理,欢迎补充):
如上图,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是支付,征信和系统服务。在此之上,发展了很多的业务模式,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在资产制造,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以及基础设施领域都有大量的项目涌现,就笔者目前所接触的项目来看,互金的项目大部分还只是在改变传统金融行业交易结构的阶段。
在线上资产制造方面,消费金融领域,在一些信贷结合场景的领域,已经有一批大互联网公司做出了很多尝试,在线上制造资产、放贷。但是传统信贷的规模在金融行业的资产占比本身偏少。而且,目前这些线上制造资产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是放贷给粘性比较高、数据结构化、平台深度的用户,基本上都是跑完自己风控模型以及传统评分卡模型在自己前5%的用户里挑选一批用户去实验性的测试放贷,然后辅助地理位置信息、社交关系、电商数据,快递地址等融入评分模型辅助授信,同时解决贷后失联这个传统银行业头痛的问题。
未来,有几个方向值得思考:
1、去担保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控制风险,因为担保行业并没有消除或者降低风险,而是转移了风险。
2、抵押的方式是否会被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授信的方式替代,风险定价有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如果抵押仍然存在,车辆、房产、金融资产等一些已经有明确线下可登记转让管理部门的资产是否可以在线上快速完成流转。比如线上办抵押。
3、如果某类平台链接足够多的社会基本单元“人”。同时掌握更多“人”的结构化信息,是否可能改变传统金融的授信方式,完成一个新的授信模型。
当然,这一切还是故事,成功与否,取决于数据的真实性,由于不同场景需要不同的模型,计算量之大,需要整合的资源之多,单一企业无法承担,比如征信行业提到的大学生市场,提到大学毕业的前四年后二年,在传统金融机构由于没有个人征信记录是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但是目前市场的一些给大学生做消费金融的项目也很容易受到政策监管的冲击,毕竟学生没有收入),更多的资金来自于家庭的支持,还有很多没有在征信系统有记录却需要金融服务的农民、个体、以及不同的群体,都无法获得服务,而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在与银行抢客户群体,并没有真正去做普惠金融,没有真正去服务有能力接受金融服务但是金融行业没有服务到的群体。
到中小企业层面,由于没有资产,就没有办法被传统金融企业“风险定价”,这个风险定价是打引号的,为什么,因为强担保强抵押模式下,银行根本不需要什么风险定价技术,只需要资产估值能力和资产处置能力,在一个没有“风险定价”的体系里,自然要求没有违约和刚性兑付。
因此,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现阶段没法实现普惠金融,但是,随着未来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的完善,系统数据库的不断整合,支付这样的业务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一定会实现普惠金融的目的,服务现在金融行业无法服务的客户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