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的经营之道——海尔集团案例研究

来源:暂无 时间:2016-04-27 访问人数:10598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海尔集团已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跨国企业。 

   2002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是1984年的20000多倍。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突破800亿元;职工人数由最初的不足800人发展到了3万人;产品最初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现在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2002年海尔品牌价值被评估为489亿元,跃居中国第一品牌。在2003年世界最著名的100个品牌评选中,海尔成为中国唯一获得者。 

    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均拥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海外市场,海尔集团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海尔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跃居第一。海尔集团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其中国境外2个,分别位于美国和巴基斯坦;国内8个,其中5个在青岛,合肥、大连、武汉各有一个),海外工厂13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10家大连锁店的9家。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布局。2002年,海尔实现海外十三个工厂全线营运。2002年海尔的海外营业额达到10亿美元,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二、海尔发展的“三阶段”历程

(一)名牌战略阶段

    在1984年到1991年为名牌战略阶段。别的企业上产量,而海尔却专心抓质量和管理,7年时间只做一个冰箱产品,并创立了“OEC管理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二)多元化战略阶段

     在1992年到1998年为多元化战略阶段。别的企业搞“独生子”,海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吃“休克鱼”,建海尔园,“东方亮了再亮西方”,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 

(三)国际化战略阶段

   在1998年至今为国际化战略阶段。别的企业认为海尔走出去是“不在国内吃肉,偏要到国外喝汤”;而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搭建起了一个国际化企业的框架。

    2002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在金融领域迅速启动,发展顺利,海尔控股的青岛商业银行进入良性发展,2002年成立的保险代理公司、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日后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 

三、海尔的经营之道

(一)重视产品的品质和品牌

   海尔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的生命,十九年来,始终坚持“创世界名牌,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的理念。

    以质量管理“三部曲”为例,第一步提出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要求每个职工接受,并且联系本岗位和相关岗位的现实情况,集中讨论产品质量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使产品质量“零缺陷”理念得到广泛的认同。随后他们走出关键的第三步:构造“零缺陷”管理机制,建立管理制度,产生了产品质量的“零缺陷,精细化”管理办法,达到用户使用的“零抱怨、零起诉”的要求。以卓越的产品质量赢得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的青睐,打开了通向国际名牌的大门。

      海尔以质取胜不仅仅体现在重视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同样体现在重视服务的质量上。真正满意的服务是帮用户解决潜在的问题,把“用户的抱怨当作最好的礼物”。在响应客户需求方面的创新性方面,海尔从1998年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资金流的运动,加快了与用户零距离、产品零库存和零营运成本“三个零”目标的实现。业务流程再造使海尔在整合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资源,目前,海尔物流、商流、制造系统等都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始社会化运作。

     海尔立足于“品牌企业”,在打造自己品牌的过程中,依靠确保产品质量,发展规模经济,增强企业实力,加强科学管理,培养优秀人才,注重形象宣传,提高商业信誉,坚持开发创新,增强品牌活力,做好服务,赢得消费者信赖等措施。以质量保证品牌,以服务保证品牌,做到质量、服务与品牌互动。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谋略 

    海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最终目标——实现全员自主化管理。海尔的决策者认为,真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主管理。达到这个境界,员工们的所有潜能和美质便会得到充分发挥。 

    海尔造就人才的终极目标就在于此,有全体员工都能实现自主管理,全身心地投入到完美的生产与创造中,企业便不会被任何力量所战胜。自主靠自觉;自主必自律;自主管理升腾出员工价值实现中的自豪。在海尔,从普通员工、基层班组,到高层决策者和一般管理人员都渗入了这种自主的精神。自主管理实质上是自我表现约束下的参与式管理。达到这个层次要有两个前提:一是要有一支自我约束力的员工队伍;二是要有在此基础上的主人翁参与意识。在这种状态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发挥到了极致,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最有效地结合起来了,每个人都在企业腾飞中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如今,海尔又在为自己确定新的自主管理的高目标——形成一个互动的学习性的团队。这个互动是全方位的,上级、下级、同级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互补联动,形成强大的全力。海尔的自主管理内涵丰富,它积淀着海尔企业文化的精华,它涵盖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众多成果,它为海尔不败蕴育出了全新的基因。

(三)人力资源开发

   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海尔形成了自己的目标、原则和机制。

    在走国际化道路、创世界名牌的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企业取得了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海尔品牌价值不但稳居中国家电业榜首,而且在国际市场的美誉度也越来越高。

    但海尔清醒地认识到其与世界顶级企业还有巨大的差距,海尔要想成为国际化的名牌,每一个员工首先应成为国际化的人才。因此,按照这一需要,海尔集团把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定为:“国际化的企业,国际化的人”,为企业培养真正具备国际化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坚持创造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建立一套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机制,在实现企业大目标的同时,给每个人提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空间。

1.“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海尔认为,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事业,谁拥有最多的高素质人才,谁就可以在竞争中取胜。海尔的人力资源开发自一开始就是“人人是人才”,“先造人才再造名牌”,率先转变大多数企业干部处的职能,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不是去研究培养谁、提拔谁,而是去研究如何去发挥人员潜能的政策和机制。

2.“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岗”——对已经在岗的管理人员进行控制。海尔的用人制度中有这样一条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市场经济中人的本质关系是利益驱动关系,信任不信任一个干部是依据个人感情还是依据对干部工作能力的考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岗”就是海尔集团依据这个原则制定的。

3.“海豚潜下去越深,跳得也就越高”——沉浮升迁机制。一个干部要负责更高层次的部门时,我们不是让他马上到该岗位任职,而是先让他去该岗位的基层岗位去锻炼一个时期。有的已经到了很高的职位了,但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也要派他下去;有的各方面经验都有了,但处事综合协调的能力较低,也要派他到这些部门来锻炼。这样对一个干部来说压力可能较大,但也锻炼了干部,培养了其综合能力。

4.定额淘汰——定额淘汰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必须有百分之几的人员被淘汰。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比较残酷,但对企业长远发展还是有好处的。在海尔没有“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之说。“无功便是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按一定的比例实行定额淘汰。

海尔人力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体现在:

1.外部市场竞争效应内部化——市场链。他们认为:企业内外部有两个市场,内部市场就是怎样满足员工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外部市场就是怎样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海尔内部,“下道工序就是用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市场,都有一个需要对自己的市场负责的主体。下道工序就是用户,他就代表用户,或者他就是市场。每位员工最主要的不是对他的上级负责了,更重要的是对他的市场负责。市场链机制为“两索一跳”,索酬就是通过为服务对象服好务而获得报酬;如果达不到市场的要求则要被索赔,如果既不索酬又不索赔,第三方就会跳闸,闸出问题来。在这种机制下,海尔内部涌现出很多“经营自我”的岗位老板,他们像经营自己的店铺一样经营自己的岗位,在节能降耗、改进质量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2.即时激励——充分挖掘和发挥内部员工的积极性。为鼓励员工搞技术发明和改革创新,海尔集团颁布了《职工发明奖酬办法》,设立了“海尔奖”、“海尔希望奖”、“合理化建议奖”等奖项,根据干部和员工对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授奖。

(四)“先难后易”的营销战略

1.先抓“客户”后攻“对手”

     海尔总裁张瑞敏多年来的每个成功,其最根本依靠的一条是,永远不对顾客说“不”,永远把迈克尔·波特竞争模型(它包括“对手”即同行、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竞争者、供应商和客户五个竞争对象)中的“顾客”奉为“上帝”;视为最重要的、第一位需要攻下来的“敌人”。因为只有“攻占”了客户的心,才有可能战胜“对手”。

2.先攻占制高点再及其它

    在作为被攻占的客户、客户群市场选择上,海尔同样实施“先难后易”的策略。这就是,在深入有效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基础上,先进攻最难攻打的“客户群”,待“最难客户群”攻打下来之后,再攻较容易攻打的客户群。在全国范围内先攻打上海、北京、广州,然后再攻打其它市场。在国际范围则先攻打德国、美国市场,然后再拓展到其它国际市场,其优越性是显然的。因为大体说来,消费时尚亦有一个梯度传递效应。

3.先把握战略重点再及其它

    比如,海尔在实现国际化战略中,按照张瑞敏的3个1/3大战略思路,第一个是先在美国实现了国际化,即在这样一个国家打造了包括设计、制造、销售三个中心在内整合为一体的“美国海尔”。这一举措的实质在于,它最先抓住了现代市场化、资本化经济最发达,企业市场化机制最完备的因素;抓住了海尔走向国际化的当代最高战略枢纽,具有空前重大的意义和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可以最及时、有效而科学地抓住当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有利于最早抓住新的业态形式,加快向信息化跨越的步伐。

4.先抓“能力”,后抓规模

     经验一再证明,经营企业,一个极其重要的道理就是企业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是买不来的,能从市场上买来的,只能是资源。而企业之能否生成,长大,又主要是靠能力,而不是靠资源。张瑞敏的思维模式尤其表现为在其长期的战略发展思路上,始终坚持先抓人的素质、企业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的升级换代,后抓企业发展规模,即先“抓强”而后“抓大”。

5.先难后易:先抓“心胜”,后抓“物胜”

        要赢得客户,第一位的是“心胜”,即在心理上让人折服。而要心理上的真正折服,那就不仅只是一般的产品质量好些,或者技术水平高些就可以达到的事情;它必须是从产品质量,到服务,到品牌等等在同客户互动关系中,所有要素之整合令顾客满意,才能达到。海尔从一开始就贯彻张首席的“卖信誉不卖产品”的营销宗旨。而其核心之点在于,时时刻刻以赢得人心作为首位的准则,而其关键就尤其体现在服务上。

(五)以资本营运促企业发展

       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同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营运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海尔集团发展如此迅猛,完全得益于有效的资本营运模式,抓住有利时机,实现了低成本的资本扩张,其中最显着的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股权融资,发行海尔冰箱股票,募集社会资金;二是以无形资产兼并有形资产,进行兼并重组,实现高效率的规模扩张。

    1993年国家发展资本市场,海尔集团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筹备冰箱公司上市,1993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19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

       除了成功地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外,公司在企业兼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功。在这方面,海尔提出了“吃休克鱼”的思路。所谓休克鱼是指硬件条件很好,管理却滞后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落到了市场的后面,一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场就能重新站起来。在国内现行体制下,活鱼不让吃,吃死鱼会闹肚子,因此只有吃休克鱼,而海尔擅长的就是管理,还有海尔品牌,这样就找到了海尔与“休克鱼”的结合点。在资本营运的实践中海尔集团坚持“吃休克鱼”的策略,为海尔的成功扩张发挥了巨大作用。

海尔集团在企业兼并及盘活资产方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8-1990年)主要是投入资金,全盘改造。青岛电冰箱总厂通过与德国利勃海尔合资,引进了先进技术,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狠抓产品质量,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电冰箱总厂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都有所提高。在这各背景下,开始考虑由原来的单一产品经营向多种产品经营转变。1988年电冰箱总厂兼并了当时的青岛电镀厂,改造为微波电器厂,通过对微波电器厂注入资金引进生产设备,经营管理和企业效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第二阶段(1991-1994年)主要是投入资金,输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在这期间,青岛电冰箱总厂无论是在品牌的知名度还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经多年探索后首创的OEC管理被国家经贸委向全国推广,各地企业纷纷竞相学习,一时传为佳话。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其规模还相当小,年产电冰箱共有30万台,而要在中国家电市场获得发展并逐步走上国际市场,必须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了壮大实力,实现强强联合,电冰箱总厂1991年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和青岛冷柜厂,通过投入资金,狠抓企业管理和海尔文化,依托海尔的品牌和服务网络,经济效益得到了可喜的提高,1992年到1996年,冷柜、空调的产量分别提高了4倍和14倍。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此阶段的兼并方式主要是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以海尔名牌及OEC管理体系移植到被兼并企业中,转换机制,实现精神变物质。

这一阶段的典型案例是海尔集团兼并原青岛红星电器公司。该公司原来在青岛是与青岛电冰箱厂齐名的企业,其生产的琴岛夏普洗衣机是国内三大名牌洗衣机之一,但由于该企业管理不善,企业缺乏凝聚力,致使企业效益连年滑坡,负债率高达140%多。海尔集团接管红星电器公司后,将它改组为海尔洗衣机总公司,在输入成套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对人的管理为重中之重,把海尔的“名牌战略”、“用户永远是对的”、“真诚到永远”、“向服务要市场”、“卖信誉不是卖产品”、“高标准、业绩化、零缺陷”、“创造市场”、“人人是人才”一系列企业经营理念贯注于员工身心,由此来统一企业的思想,锻造员工的意志,重铸企业的灵魂,这些理念象一只无形的手将原来的几乎溃不成军的职工队伍凝聚起来,并提升到一种有序、自律、迅捷的作业状态,使其勃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使企业获得了超常发展:三个月扭亏,第五个月赢利150万元,第二年一次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使海尔的产品种类迅速提高,整体竞争力大大增强。

(六)企业文化 

海尔文化是忧患意识充斥的文化。海尔的五个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用户意识、品牌意识与服务意识,都是来源于海尔文化的深层——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又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不断地走出自我,给自我加压,“我们唯一害怕的只是我们自己”;二是在日常管理中实行“自我超越”,运用著名的“企业斜坡球体定律”(即“海尔定律”)实施“日清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法。 

海尔的用人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竞争机制从根本上保证海尔文化的进取性,海尔提出要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变“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二是合作机制从基础上确保海尔文化的一致性,集团内部实行计划经济,而在集团外部则实行高度的市场经济。

(七)信息化之路

海尔集团自始至终重视信息化发展工作,不断加大信息化应用和投入,应用高新计算机技术,结合企业的实际应用,已经逐步推广并实施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

海尔集团围绕着提高产品设计水平,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和企业宣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海尔集团信息化工程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CAE帮助海尔达到国际一流的产品设计水平

海尔集团在加大科研开发力度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重点,参照国外跨国公司的科研开发机制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闭环的产品开发生产机制。CAD为开发生产闭环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CAD系统的应用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加速了新产品开发的进程,开发设计周期由原来的 6个多月,缩短到1~2个月,平均每1~2天推出一个新产品,在多个国家获得专利,迅速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海尔集团的国际先进技术地位,使之达到国际一流的产品设计水平。 

2.应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用户信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海尔集团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并应用到售后服务和电话服务中心,形成完整的全国服务信息联网,不仅为用户提供极大方便,而且保证客户信息管理、售后服务的及时、准确,提供了售前、售中、售后、咨询、导购、回访等服务,实现信息共享,平均每天向全国7000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实现了“带走用户的烦恼——烦恼到零”和“留下海尔的真诚——真诚到永远”的理念,使海尔集团独具特色的产品服务在同行业中领先一步。 

3.率先应用国际互联网技术,打开世界之窗,提高国际知名度 

结合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日趋成熟的现实,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精心规划,在国内企业中率先建立了海尔网站,利用网站成功地宣传了海尔集团和产品,并与国外客商进行交流,建立海尔集团总部与全国的销售维修中心交互式通讯的信息站,为国外客商了解产品信息、洽谈贸易、产品订购,国内客户获取咨询、售后服务以及全国各地信息联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市场营销网络 

利用先进的客户机 /服务器方式形成全国营销系统信息网络,所有的营销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检查产品的销售情况,并按适时制库存原则正点进货,还可以直接通过系统获得每天的销售数据,形成新的管理体系,取代了电话和传真,同时建立起完整的市场信息网。该网络的应用,提高了信息处理的能力,减低了营运成本。 

营销网络的计算机化管理,标志着海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向国际化迈出了新的一步,为形成“四跨”大集团公司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证。


     海尔集团案例点评

(一)起步与时机

海尔的诞生应从1984年张瑞敏入主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算起。当时的企业家小底薄。但如今海尔的家电在海内外占据了广阔的市场,可谓享誉世界。

正是海尔抓住了上个世纪末期第一波市场机遇,积淀了近19个年头的发展历程,所以才有今天的规模、地位和令人看重的经验。海尔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卓越业绩。海尔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示出了海尔战略的三个发展阶段正是在针对不同情况的三个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海尔正一步步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二)从小到大

海尔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执着于自己长远规划、不断创新、顽强地按照自己目标一步一步不断发展壮大的奋斗过程。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是一个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如今,海尔的名字响彻全球,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把工厂办到了美国和德国这些传统的家电生产大国、强国。

(三)统帅与团队

企业的发展与团队的力量是密不可分的,海尔的经验说明了这个道理。张瑞敏在发挥一己才干的同时,非常依重团队的作用,重视对后续人才尤其是管理梯队的培养。

(四)务实与务虚

企业要做大,必须兼顾务实和务虚,务实为本,务虚为纲,纲举目张,企业才能做出精神、做出影响。海尔之所以能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平稳发展历程,有令人瞩目的企业文化,有良好的规模、业绩、社会形象和影响力,原因在于他们那长袖善舞的务虚能力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五)专业与多元

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对很多企业来说,这是个两难的问题,但海尔成功地从专业化起步最终走向多元化之路,做出了自己的规模、特色和业绩。

海尔在从专业化走向多元化的过程中,采用“亮了东方再亮西方”的战略,而不像一般企业“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策略。

(六)品牌与质量

品牌和质量有机地结合是现代商品最为显著的特点,成功的企业莫不将这二者视为经营的主要核心。

(七)营销与服务

营销是企业的命脉,海尔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营销与服务方面的巨大成功。

海尔在营销方面的思路是,根据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即地理、人口、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来细分市场,根据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需求这一特点,从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开发出品种繁多,各具特色的产品;利用产品的优势,创造市场,采用差异化营销,针对每一细分市场制定一套特色的营销方案;在国内采取迎头定位的策略,在国际采取避强定位的策略,扩大营销范畴和加强国际交流。同时利用产品的品牌,根据产品、定价、渠道、促销等进行整合营销。在产品的生产销售中注重服务理念,推崇卖产品就是卖服务的理念,形成一个结果(服务满意),二条理念(带走用户的烦恼,留下海尔的真诚),三个控制(服务投诉率小于万分之一,服务遗漏率小于万分之一,服务不满意率小于十万分之一),四个不漏(一个不漏地记录用户的问题,一个不漏地处理用户反映的问题,一个不漏地复查处理结果,一个不漏地将处理结果反映到设计、生产、经营部门)的一整套服务规程。 

(八)重视企业文化的力量

企业文化不是摆设,不是装饰品,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任何能够撼动人心的东西均非朝夕之功,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求于细微之处提炼精神,于繁琐之中汲取精华,积年累月,常抓不懈。 

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全员参与、整体互动。任何一件事情,只有你亲身参与了,你才会有责任感。“事不关己”才会“高高挂起”,在参与的过程中让职工体会成就感、挫折感、温暖感、危机感等不同感受,通过交流与融合,培养职工的责任感,逐渐形成大家共同首肯的价值准则。 

企业家的人格魅力往往是文化层面活的偶像。研究百年不衰的大企业,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企业创始人的思想和作风对于企业文化的形成起着奠基的作用。在扑朔迷离、尘埃未定的情况下,领袖的洞察力、决策力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些综合起来又会形成企业领袖的人格魅力,即使在法治而非人治的社会中,这一点也是不可或缺的。海尔文化中的张瑞敏,有哲者气度和大家风范,以此形成人格魅力,成为海尔文化大旗的旗手和海尔“联合舰队”的船主。 

企业文化具有十分巨大的行业差异与个体差异。海尔目前是以制造业为主的集团企业,制造业更多强调的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大量重复、枯燥的日常工作中体现某种精神,形成某种理念,规范人们的言行。如果是高科技产业,其企业文化的侧重点将是竞争、冒险、效率等。另外,不同的人员组成、不同的产权结构等都将对企业文化的风格与特点产生巨大影响。

主办单位: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338号中小企业服务大楼3楼 邮编:430077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713号 鄂ICP备13003460号-3

打击非法集资
共创社会和谐
树立理财观念
警惕集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