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3月23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指出,发达国家正在加紧重振制造业,而发展中国家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制造业,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他强调,面对这些新动向、新情况,中国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变得更加紧迫。
的确,当前由于一系列因素,如发达国家尚未完全从金融危机中走出,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维持原有的市场和利润率都在变得更难。而当前各国注重将制造业创新作为驱动经济发展转型的核心力量,纷纷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的计划、德国工业4.0、英国制造2050、新工业法国、印度制造战略等。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入这个世界转型的大潮,才能实现突破和新生。
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为未来十年的制造业发展提出了行动纲领。
当前中国制造业还是呈现出大而不强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这就需要让创新成为制造业的主题,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形式、组织形态等多方面的创新。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从对速度的追求转向对增长质量的追求。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基础,是当前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的优势产业,但制造业的发展也要开辟新的路径,就是从已有的基础中发掘转型和升级的潜力。我们一定要改变靠要素投入的老路,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发展精密制造业,不断向国际产业链上的高端攀升。
中国制造业必须拥抱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使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去改造传统制造业,走向制造业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近年来老牌工业强国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用互联网、物联网整合传统制造业,我们必须紧跟潮流。当然,中国将互联网和制造业结合的探索已经开始,政府应该创造各种条件鼓励这一趋势走向深入。
纵观世界各国可见,目前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经济强国几乎都同时是制造业强国,制造业绝对不可轻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复兴战略对中国意味着一定的挑战,可能出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的情况。但这个情况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需要借鉴各国的制造业新战略,推动本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同时发掘国内消费潜力,让庞大的国内市场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依托。近年来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如高铁等交通运输设施已经突飞猛进,具备了和发达国家相同产业竞争的实力,只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行动,加大政府投入,辅以各项激励企业活力的改革措施,一定能够实现制造业的全面升级和振兴。